妻子因他病逝,3年後,這個56歲的男人又要結婚了
來源:潘幸知(ID:sharpshow)
成長有疑難 我愛問幸知
問
M+幸知:
我今年30歲了,到現在還沒結婚。今天早上,56歲的爸爸給我發來他的戀愛對象的視頻,視頻中在跟我打招呼。
但是我禁不住淚如雨下,因為媽媽才病逝不過3年,他竟然就一直在頻繁相親,還企圖得到我的祝福,門都沒有!
當初,要不是他和媽媽經常吵架,媽媽也不會病犯了就走了。他之前也不幫媽媽做家務,兩個人還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他脾氣也不好,我真的是煩死了。
理智告訴我,他找誰談戀愛是他的事情,但是從感情上,我是不會祝福他的。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樣。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該祝福他嗎?
答
感受的錯位,讓痛苦加倍
你好,收到你的來信,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當下的痛苦。當人還沉浸在悲傷之中,視頻的對面卻在興高采烈的分享他的快樂,這種感受上的錯位確實讓我們難以接受,甚至感覺難過、氣憤。
這時候面對父親,內在可能有很多聲音: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我失去了她,永遠失去了她,我非常非常地痛苦。所以,
我需要你陪我一起痛苦,我的痛苦需要被看見。我無法承受一個人沉浸在痛苦之中,而你們都已經開開心心地開始了新的生活。如果全世界只有我記得媽媽,我會感覺特別孤獨。我需要你懺悔,需要你補償我所失去的媽媽對我的愛。媽媽走後,我的愛被剝奪了太多,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樣,那裡面空落落的感覺怎麼都填不滿。我希望你補償我,希望你給我更多的關注和愛。
我不知道這些感受你心裡有沒有,我只知道如果有的話,這些感受需要被自己看見,需要被該看的人看見。
一切都是因為悼念,一切都是因為不想接受
跟這個讀者交流的時候,她還補充說:
「媽媽患上了心臟病,病逝的前一晚,因為爸爸做錯了事,媽媽對爸爸非常失望,半夜就心臟病突發猝死了,而我當時就在媽媽旁邊。」
清晰的描述讓人感覺事情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而實際上,可能感受真的就鎖死在了這天晚上。
「媽媽走了,爸爸,如果你不氣她,她本可以不走的!所以我無法接受,也不想接受!」這可能就是你過不去的原因。
問題中,你還提到了「媽媽病逝三年」,這個「三年」不禁讓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位來訪者。她跟你的情況類似,只是當時離開的是她的父親。父親跟她很親,無話不談,對比之下媽媽和她關係很疏遠。
父親離開後,她一蹶不振。直到三年後的一天,她來找我做諮詢。我將一把空椅子放在她面前,我幫她喚醒了記憶中的父親,面對空椅子上的父親,她一下子泣不成聲。
我跟她建議:
「跟爸爸說說吧,我們現在這樣,是想告訴他什麼?」
那一刻她緊緊的抓住椅子的兩個扶手:
「爸爸,我想你,我想告訴你,離開你,我什麼都做不好。爸爸,我想告訴你,我只想你陪在我身邊。」
原來工作做不好,感情談不好,實際上是在悼念父親。沒有你,我什麼都做不好,我身邊的位置,我想一直給你留著。
這厚重的情感沒有被面對過,而三年了,她終於把它說了出來:
「爸爸,如果我開始新的生活,你會怪我嗎?」
那個空椅子上的爸爸,搖著頭,也泣不成聲:
「寶貝,怎麼會,我怎麼會怪你呢。爸爸相信,你是不會忘記我的,所以開始你的生活吧,爸爸希望看見你好好的活著。」
她花了三年的時間,放下了,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可能你也到了這個結點上了,是嗎?三年了,你問「我該不該祝福他」,或許這也是你想問媽媽的吧:
「媽媽,我們可以原諒他嗎?媽媽,我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了嗎?」
每一段關係都值得被珍惜,被了解,被療愈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我個人覺得,這三年其實不是一種禮,而是一種情。
它不是某型形式用來證明我孝順、我感恩,它就是一顆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輾轉、而惆悵,它就是一段真實的情感。
守喪期間,因為喪父母之痛太深,所以,君子不忍心吃稻米,穿錦繡的衣服,即使聽到音樂,不僅不會感到快樂,而且會更增悲痛之情。這是在《禮記·雜記下》中的詳細說法。
三年,這就是接受父母離去所需要的時間,這樣的情感,需要被珍惜,需要被看見。
失去媽媽,你很悲傷,那就盡情悲傷吧,不要轉移它,不要轉化它。
你不會因為記恨爸爸,而讓這種悲傷減輕一絲毫;不會因為和爸爸糾纏,而讓心中的痛苦減少一絲毫。你的情感是跟媽媽的,這與爸爸無關。
你需要面對的,就是告訴媽媽,失去你我很難過,非常的難過。想珍惜她,就和她好好地連接。
同樣,任何一段關係的結束,也需要被了解。需要了解,失去她,等於失去了什麼?
在問題中,你說「媽媽才病逝不過3年,他竟然就一直在頻繁相親,還企圖得到我的祝福,門都沒有!從感情上,我是不會祝福他的,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樣。」
「門都沒有!我不會祝福他!」多麼堅定的表達啊,那為什麼最後還要問該不該呢?
可能你需要一些支持。如果老師也說,你不該祝福他,你都那麼痛苦了,為什麼還要為難自己呢?自己得到了理解,認同,會感覺舒服一點。
而實際上,這就說明你在尋找指導生活的方向,你需要一個肯定的聲音告訴自己,你是對的。
那這個告訴自己該不該的人是誰呢?可能曾經,就是母親。母親不在了,自己便不知道,這麼做對不對,好不好了。
面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路。有的人找了一個老公,讓老公告訴自己對不對,好不好;或者養了一個孩子,讓孩子告訴自己,對不對,好不好。
也有的人了解了自己內在的缺失,內化了一個好的母親,從此面對為難時,捫心自問,我這樣對不對,好不好。
最後,面對一段關係的結束,你還需要療愈。
任何關係的結束,都會或多或少的給我們造成一些創傷,母親的離去更是如此。可能你覺得一切都是不可控的:
我愛的那麼深,但是她竟然突然就離開了我。那個痛太痛了,所以我不敢對一段感情投入太多,誰也不能讓我愛了,我也不敢再愛誰了。
也可能因為母親離開的方式,我覺得男人都是可憎的。我不願意再相信男人了,我害怕他也不做家務,他也因為雞毛蒜皮跟我吵架,我怕自己被氣死,我怕自己像媽媽一樣死的那麼輕易,那麼不值得。
當然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只想說,確實每一段關係都值得被珍惜,被了解,而這段關係造成的創傷,也更應該被我們看見,重視和療愈。
受傷時停一停,整理後再出發,媽媽在天上看,在等你好起來。
— 諮詢師推薦 —
戴喆, 幸知在線高級情感諮詢師,心理諮詢師,親密關係團體講師,情感專欄作家。專註婚戀關係多年,有豐富的授課經驗。
擅長婚戀情感、管理情緒及個人成長等問題。生命的連接是最高的療愈。
微信搜索「潘幸知」或 sharpshow 免費獲取文章,學習女性情感自立,探求婚姻幸福的秘密。
TAG:心理情感導師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