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兩朝最有遠見之人,比林則徐更早放眼世界,沒有他清朝要餓死

明清兩朝最有遠見之人,比林則徐更早放眼世界,沒有他清朝要餓死

中國近代史中將「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名頭給了林則徐,但是如果從歷史記載來看,明朝時的徐光啟則是第一個主動研究現代西方文明的人,也是將中西文化貫通的第一人,更是從西方引進了高產農作物番薯和玉米的人,如果沒有徐光啟,清朝大饑荒的時候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度過。

徐光啟,松江府人,家境雖然不愁吃穿,也要從小務農,直到徐光啟19歲的時候考中了秀才,才擺脫了下地勞動的命運,開始去私塾教書,可是沒想到,這一教書就是16年,直到徐光啟35歲的時候,他才終於在本省的鄉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等到徐光啟考中進士的時候,已經從嘉靖進入了萬曆年間,徐光啟的仕途也是從此開始。

徐光啟之後的三十多年人生,雖然從翰林院的小進士做到了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但是徐光啟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經過了數次人生起落,但是作為技術型人才,又兼信仰上帝,他當官的時候注重實幹,不做官了才開始研究學問和專心務農。因為曾經南下廣州教書,徐光啟皈依了天主教,因此才邂逅了著名的耶穌會士利瑪竇。

徐光啟對西方現代文化的偏愛,都來自於這些教派中的朋友。天文、數學、武器製造、農業等都讓徐光啟對西方科學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京師,徐光啟不止讀兵書還仿製了紅衣大炮,訓練出了火器營;在天津,徐光啟興修水利,開闢水田。他從西方學到的水文、測繪等科學知識都被徐光啟運用在了實際中。

而對中國社會發展重大的高產農作物番薯和玉米,都是徐光啟在家中守孝的時候,看到江南水災淹沒了農田,為了不使來年出現饑荒,而特意讓人從福建帶回了來自國外的高產農作物,番薯。種植了之後果然是大豐收,從此後江浙才開始出現這種當時只在福建等地小規模種植的高產作物。

接著徐光啟又利用地窖的保溫技術,將這種農作物推廣到了寒冷的北方。即便被魏忠賢逼的退休,徐光啟也並沒有閑著,他編製了一本全面的農業資料集錦也就是那本著名的《農政全書》,這部中國歷史上對於傳統農業耕作技術的總結之書,誰能想到是曾經的宰相所寫。

徐光啟的一生中有三大著作,自己編寫的《農政全書》,澤及後人的《崇禎曆書》,還有翻譯西方的《幾何原本》,點、線、直線、曲線等等,這些我們在學習數學時需要用到的專業名詞都是來自徐光啟的翻譯。

但是,徐光啟再才華橫溢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挽救滿目瘡痍的大明。1633年,徐光啟逝世了,他所引進的高產作物並沒有被大規模推廣,而那些先進的科學知識也被棄置不用。明朝最終還是失去了最後一個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馮趣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朝貢史上最珍貴文物,光武帝御賜的金印,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抗戰小故事:母親為救回17歲女兒,用菜刀怒砍鬼子兵!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