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狗十三》聊青春期的家庭教育
暌違五年,《狗十三》終於上映了。雖然離拍攝時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手機早已進入智能時代、旱冰場也不再流行,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溝通上的障礙,誰都能從電影里看到自己青春期的樣子,看到青春期時家長的樣子。
電影的主人公李玩是個聰明的初中女生,父母離異後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雖然父母離異,但她得到的關愛並不少——爺爺奶奶視她為心頭肉,連重新組建家庭的父親也儘可能地關照著李玩。爺爺奶奶總說「孩子還小」,繼母總是用李玩喜歡的東西來「討好」。爸爸的態度則是矛盾的,他想陪伴孩子,氣急了會動用武力,氣消了也會後悔,卻很少去聽李玩自己的想法。李玩的父親和其他大人一樣,想讓孩子成為自己預期的樣子:李玩喜歡《時間簡史》,他卻偏說那是「小孩子看的」,應該閱讀古籍經典;李玩擅長物理,他卻偏要她參加英語比賽;李玩想找回走失的那條狗,他卻偏要她接受「找回來」的狗就是原來的狗。
家長覺得孩子叛逆,可能是因為並不了解孩子。教育應該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相處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變化。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情緒多變?
青春期孩子情緒多變而敏感,李玩也會在跟家人鬧矛盾之後在外面晃到很晚,甚至喝酒,但也會按照老師的想法去練習口語。會在看到小狗的時候微笑,也會在小狗走失後著急,會在找不到狗之後抹眼淚,情緒的爆發甚至有時讓人摸不到頭腦。
青春期是人體發育的重要時期,身體各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大腦也在這個時期飛速變化,完成最後的發育,尤其前額葉迅速成熟。前額葉位於大腦的前部,負者複雜行為的協調與管理,比如進行決策、形成個性,以及指導社會交往等等。前額葉最早在兒童時期曾經經歷過一次高速發育期,而在青春期就好像經歷了一次復興,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快速建立、加強。在青春期,大腦另一些區域也開始加強,如額葉、頂葉,這些區域與推理、判斷、控制衝動有關。
由於大腦的變化,導致這一時期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衝動,他們可能沒有經過思考或者處理就將情緒表達出來。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生氣會先平靜一下,或者從別的角度思考,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青少年就很難忍、很難退了。
另一方面,荷爾蒙也在情緒的調節上起作用。由於身體發育,青少年體內荷爾蒙含量激增,情緒也會有更大的起伏。很多人知道,更年期女性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從而情緒變化大。對青少年來說,變化的不僅僅是性激素。在面對壓力時,人的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THP的荷爾蒙,而這種荷爾蒙對成年人有著平靜情緒的作用,但對青少年來說,則更讓他們焦慮。因此在面對壓力時,由於這種荷爾蒙對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作用不同,壓力會讓青少年比成年人更焦躁不安。除了這些身體上的原因,比起兒童來,青少年也面對著更多的問題和壓力,他們急於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也就容易急躁了。
由此可見,青少年豐富的情緒變化是成長的一部分,很多青少年都有這樣的反應,並會隨著日漸成熟而緩解。對於大多數青少年來說,情緒化這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些青少年總是處於某種不良的情緒中,比如抑鬱、煩躁、焦慮等等,可能就需要引起家長老師的注意了。一般來說,正常的情緒變化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也不會太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而青春期抑鬱症可能伴隨著其他跡象,比如較大的體重變化、失眠、遠離朋友家人等等。
叛逆源於尋找自我,但是叛逆並不是找到自我的途徑
在大人眼裡,李玩有時「很倔」、「不懂事」:報自己喜歡的課外班、聽著大人不懂的音樂,連吃飯都要端著碗坐在電視前。這種「不懂事」在剛養的小狗無意中走丟後發展的到頂峰,全家人都跟著她找狗,甚至年邁的爺爺奶奶也沒有狗重要,她只顧著自己的想法,即便這種想法和做法在他人眼裡是「自私」的。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並不同於自私,而是認為自己是特別的、獨特的,自我意識很強。比方說,青少年認為其他人和自己一樣對一件事情或一個人感興趣、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其他人都是錯的。他們覺得自己好像在聚光燈、放大鏡之下,一舉一動都受到萬眾注目。尤其在青春早期,青少年感覺他們就像站在舞台上的主角一樣,而其他人都是他們的觀眾。這種高度的自我意識,也可能讓他們神經緊張,而且容易忽略掉生活中其他的事情。
從牙牙學語的嬰兒變為白髮桑桑的老人,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也需要完成一些這個年齡段最為重要的任務。美國心理學家愛克森根據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將一生分生八個階段,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生理遺傳決定的,但是能否順利渡過則由環境決定。對於青春期的人來說,探索生命意義、價值,了解「我是誰」、「我能成為什麼人」是最大的任務。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開始更多了解社會、接觸社會,這時候他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迷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從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起同一的自我意識、營造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明確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位置,建立獨立於父母和家庭的個人身份,並可以進行獨立的判斷與決策。如果在這個時期,不能產生明確的個人身份或者清晰的自我認同,就會出現角色混亂的危機。愛克森認為這是導致青春期各種心理問題、衝突矛盾的最根本原因。
最常見的有兩種叛逆,一種是反對社會規範的,一種是反對成年人的權威。叛逆的年輕人喜歡主張那些家長們不喜歡、不希望的,而家長的不認同反而成了他們成功的一種標誌。很多青少年認為叛逆就是自我獨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對於「叛逆」這個標籤的追逐,有時甚於對於具體內容的追求。他們將自我概念,建立在做那些父母反對的事情上,覺得只要跟成年人相反,就是獨立。其實,這恰恰說明他們還不獨立:朋友說的都贊同和家長說的都反對,是最簡單的規則。有時候年輕人為了顯示自己長大、獨立,可能會反對一些從小就喜歡的東西、活動甚至關係,而這些事情往往是形成或者支持青少年原有身份概念、自我認同以及自尊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叛逆可能導致做出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比如過分衝動、喜歡冒險和尋求刺激。因此叛逆的行為雖然出於爭取自我獨立和尋找自我身份,但是這並不是最有效的道路。當青少年發現一味反對並不能解決自己的困惑、不能找到自我,就會通過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來尋找自我。
這個時期,青少年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世界、了解各種不同的選擇,通過讀書、學習,通過旅遊、交流,還有些人通過親自體驗,收集各種信息,他們渴望認識世界,渴望尋找到生命的價值和目標。在探索之後,如果能夠明確目標、認同一定的價值,則會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對於自己是誰、自己未來的路在哪裡更有信心,他會發現自己是哪種人、哪種工作更適合自己。但也有一些人,在探索之前就早早訂下了目標,他們依從父母和老師選擇的道路。雖然父母和老師的選擇不一定不好,但是缺乏自我探索的過程,會讓自己對決定沒有那麼確定和滿意。也有一些人既沒有目標又不想去嘗試,這樣的人往往處於青春期的早期,隨著年歲的增長,會發生變化。
青春期各階段的叛逆特點和應對建議
誰的青春不迷茫?人的成長就是在面對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中進行。不只孩子迷茫,家長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也會「迷茫」:有時候認為「孩子還小」,有時候則說「你已經長大了」。家長有時候會「雙標」:不讓孩子跟朋友喝酒,卻在社交場合讓孩子敬酒。在電影中,這句話出現了兩次:「以後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青春期是為成年做準備,但到底有什麼樣的未來,卻不該完全由家長決定。理解和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青春期早期(9-13歲)
叛逆在青春期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叛逆就是針對自己,其實這有點誤解,叛逆並不是針對他們,只是對父母表現了出來。這時期的逆反主要表現在孩子開始抵制與兒童期有關的東西,或者其他與「兒童」身份相關聯的事情,不想再被當做小孩子看待。孩子開始為自己建立新的、與「兒童」不同的身份。這個時期父母對於逆反該做什麼呢?當孩子沒有馬上執行家長的要求,要耐心而堅定的讓抵抗軟化下來。同時把表現出來的逆反變成可以說出來進行討論的問題。比方說可以用柔和的口氣,詢問孩子需要什麼、想怎樣,讓孩子將情緒轉成語言表達。如果能夠完全傾聽並讓孩子說其想說,不僅能夠更好理解孩子,也更容易達成父母希望的事情。
青春期中期(13-15歲)
這正是初中到高中的轉變時期,也常是叛逆最為強烈的時候。大多數的叛逆是想有所區別、獲得自己做主的權利。青少年可能會破壞一些規則、結交「壞」朋友。這時候家長最好的辦法是讓事情發生、後果自然呈現,但同時也要反覆提出積極的指導。家長可以柔和但明確表明自己的主張、觀點和選擇,逆反再強烈,家長也有責任給孩子提供參考意見,而這樣做也是家長向孩子打開溝通之門。雖然當時孩子可能聽不進去,但這些意見還是要提。因為逆反的行為經常會被同學、朋友所強化,家長必須讓自己的聲音也能傳到孩子耳朵里。孩子今天、此刻不聽,也許明天、彼時就會聽,因為孩子從心底還是知道家長是最為他們好的。
青春期後期(15-18歲)
這時候的叛逆有點像一種突然的「覺醒」,向依賴父母同意與讚許的童年、向「做個好孩子」進行告別,並試圖擺脫這種「枷鎖」。由於很快就會進入獨立自由的新時期(不論是大學還是出社會,孩子都充滿各種想像),那些之前沒來得及叛逆的年輕人,這時候可能會通過遲來的叛逆來獲得獨立的自我身份和自主權,也是為下一步好準備。獨生子女的叛逆往往來的較晚,主要因為親子之間更強的依戀關係和保護意識。而子女突然的逆反,讓家長措手不及,也更加擔心。家長要記得是,逆反的孩子跟你們一樣害怕和痛苦。所以家長需要讓孩子獲得一定的獨立同時承擔一定的責任,即使在有爭執的時候,家長也要保持同理心,並對任何可能的危險提供冷靜、清晰的指導意見。
後青春期(19-23歲)
這時候的年輕人已經成年,與早期跟別人對著干不一樣,他甚至開始拒絕自己對自己施加號令:「我也不能拿自己怎樣!」。比如說,年輕人知道自己應該按時去上課、不能翹課,但是他不能命令自己早起,知道自己該學習、交作業,但是他不能命令自己這麼做,知道自己不該放縱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能命令自己拒絕誘惑。這時候的叛逆,是對自己和現實的叛逆,就是要「無法無天、自由自在」。家長這時怎麼辦?讓結果說話,不要干預。如何結束這種反自我利益的叛逆、接受對自己生活的權威,是青春期最後的挑戰。而只有戰勝這個挑戰,年輕人才能真正步入成年。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講好紅色故事 發揮教育功能——中科館參加首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並取得佳績
※探秘聲音之旅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