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後三百年,再也沒出過這樣的智者

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後三百年,再也沒出過這樣的智者

原標題: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後三百年,再也沒出過這樣的智者


劉備死後,諸葛亮南征北戰,穩定了三足鼎立的態勢。但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吳國其次,蜀國最弱。


從地盤上,魏國佔據九個州(幽、青、冀、並、兗、徐、司、豫、涼);吳國佔據三個州(荊、揚、交);蜀國只佔據一個州(益)。根據三國時代的官方人口統計,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萬戶,230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萬人口。


在群雄逐鹿的亂世,天下一片混亂,單純的實力強弱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那是風雲變幻的時代,許多強大的利益集團或許會在瞬間土崩瓦解,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利益集團或許會突然崛起,稱雄一方。但是在局勢穩定後,實力的強弱就有決定性的意義了。如果整體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即使想要保持不敗,也是難之又難的。


三足鼎立之後,天下格局已漸漸穩定,不可能依靠某人的一己之力,或是靠幾場戰爭的勝利就讓天下局勢大變。這才是諸葛亮不去試圖進攻魏國的根本原因,聰明人從來不做逆勢的事。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自然不弱,但是沒有任何資料能證明,諸葛亮比司馬懿、陸遜等人更優秀。而以諸葛亮的軍事成績去看,他比司馬懿、陸遜差得太遠了。魏延等人的軍事才能自然不弱,但是沒有任何資料能證明,魏延比魏、吳的將領要優秀很多。蜀軍的戰鬥力自然不弱,但是也沒有任何資料能證明,蜀軍的戰鬥力明顯強於魏軍、吳軍。

在各國統治基本穩定的背景下進行戰爭,尤其是諸葛亮那種穩紮穩打的玩法,最後比拼的是資源,而不是雙方統帥、將領和士兵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蜀被魏滅是常態,蜀滅魏比抓大獎還難。所以諸葛亮選擇了最務實的做法,想辦法保證三足鼎立,不讓魏國調集全部資源衝擊吳國或蜀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天天高呼北復中原,和蔣委員長天天高呼反攻大陸並沒有本質區別。



而讓蜀國維持現狀的最優選擇,就是讓蜀國內部實現最大的團結;也是讓蜀吳兩國實現最大的團結。


如果蜀國內部起了內訌,魏滅蜀估計就沒有什麼難度了。如果蜀吳起了內訌,魏國也有機會一舉滅掉蜀或吳。為了實現了蜀吳之間的精誠團結,我們在前文分析過蜀國做出的犧牲,這裡不再多說。

而為了蜀漢內部的精誠團結,諸葛亮也做出了太多的犧牲。很多人都會奇怪,諸葛亮大權獨攬,為什麼不取代後主劉禪呢?很多人理解為諸葛亮赤膽忠心,這個說法當然沒錯的。但蜀國弱小,面對魏國這樣一個強大的敵人,如果再起內訌,隨時都有可能突然死亡。諸葛亮只有一心團結蜀國共同對外,才能保證蜀國的存活。如果試圖篡位導致內訌,那不是沒事找死嗎?


翻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除了劉氏(劉備)皇族,好像還真沒有哪個皇族能遠離骨肉相殘和亂臣賊子的威脅。在那個年代,一個帝國想保持穩定,常常需要一個絕對強勢的人物輔政。這人有篡位的可能性,但他不願意冒險嘗試;這人有機會讓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層樓,但是他寧願適當地退一步。有這樣一位眼光高識大體的人物存在,帝國才能變得穩定。因為許多時候,讓帝國變得混亂的並不是什麼利益誘惑,而是囚徒困境。


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互信問題:君主願意相信臣子,可是臣子對君主心懷不軌,君主就會非常危險;臣子願意相信君主,可是君主一心猜忌臣子,那臣子就有會非常危險。所以,君臣之間常常很難實現默契。


但劉禪和諸葛亮之間顯然實現了默契,而這一切幾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兩晉南北朝的皇帝臨死前,都希望自己的國家會有一個諸葛亮,但是諸葛亮是可遇不可求的。話說回來,就算臣子有諸葛亮的胸襟和智慧,繼位的小皇帝能有劉禪的胸襟和智慧嗎?


諸葛亮的北伐一直可以得到蜀國上下的支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蜀國與魏國、吳國相比,整體實力差得太多。所以蜀國君臣都明白:只有精誠團結才能繼續存活於世,否則亡國的危機隨時會來臨。


諸葛亮北伐的最重要價值就是:它會鞏固中央政府的權力。


而諸葛亮那超然的姿態讓大家相信,諸葛亮絕對沒有任何私心,只是為了蜀國的整體利益。只有北伐,才可以加強蜀吳之間的團結,才可以分散魏國的軍事主力,使其無法形成強大的攻擊力。也只有北伐,才可以讓蜀國永遠保持一種拉滿弓的狀態。才可以讓蜀國把有限的國力集中起來用於國防戰略。而這種基於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否合理呢?今天不做討論。


在和平時期,政府的軍費預算相對較少。因為政府缺乏足夠的理由,向下面徵收強度較高的稅收;也缺乏足夠的理由,經常性地調動整個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在貴族政治呼之欲出的時代,中央政府不能強有力地調動社會資源,這些資源就會逐漸被各種豪門勢力所控制。如果政府的主要開支經常用於民間(比如奢侈消費),戰事來臨時再想轉用於政府(國防方面),遇到的阻力就會大很多。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軍事行動。除了第一次北伐玩得比較大,其它幾次都有點像軍事演習。大多數時候都是諸葛亮率軍跑到邊境耀武揚威一番,等魏軍一來就撤退。這種玩法可以鍛煉帝國軍隊的野戰能力,使得軍隊不至於退化。


在諸葛亮之後的歲月里,這種國策也基本得到了保持:曹魏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所以我們不能忘戰!還有無數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魏吳人民等著我們去解放,所以不要忘了解放全類的偉大目標!



蜀國支持諸葛亮,就是因為蜀國的利益集團很清楚自身的處境:如果蜀國放下了刀槍,等到魏國大軍大舉入侵的那一天,再想拿起刀槍就不容易了。


了解了蜀國的無奈,再來看諸葛亮執政期間的所作所為:他用一種近於無私的行為,表明了自己只是一名首相,而非某一股豪門力量的代表;他用一種極盡嚴苛的手段,掃除了一切反對派,使得蜀國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團結。


對於帝國而言,他是一個近於無私的經理人;對於豪門而言,他是一個絕對超然的操盤手;對於老百姓,他是一個執法嚴明的執政官。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軍前,一代傳奇終落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道驚城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到底是如何降服孟獲的?當然不是靠什麼「七擒七縱」
曹操為什麼沒有篡位?只是因為他死得太早

TAG:顧道驚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