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現象:冒名頂替綜合症

心理現象:冒名頂替綜合症

冒名頂替綜合症(也稱為冒名頂替現象,冒名頂替,欺詐綜合症或冒名頂替者經歷)是一種心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個人懷疑自己的成就,並且持續內化恐懼被暴露為「欺詐」。[1]儘管有外部證據表明他們的能力,但是那些經歷過這種現象的人仍然確信他們是欺詐行為,並不值得他們所取得的一切。具有冒名頂蘊的個人錯誤地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運氣,或者是因為欺騙他人認為他們比他們認為自己更聰明。[2]雖然早期的研究主要關注高成就女性的流行程度,但已經認識到冒名頂替綜合症同樣會對男性和女性產生影響。[1] [3]冒名頂替現象不是精神障礙,但有研究描述了這種內部體驗的各種管理方式。

目錄

1 歷史

2感染率

3 癥狀

4 測量冒名頂替現象

4.1 冒名頂替者循環

4.2 性別研究

5 發生

5.1 設置

5.2 連接

6 管理

7 社會與文化

8 參考

歷史

1978年在Pauline R. Clance博士和Suzanne A. Imes博士的文章「高成就女性中的冒名頂替現象:動力學和治療干預」中引入了冒名頂替現象這一術語[4]。 Clance和Imes將冒名頂替現象定義為自我感知的知識分子(欺詐)的個體體驗。研究人員採訪了150名成績優異的女性,調查了這種內部體驗的流行程度。所有參與者都因其同事的專業水平以及所獲學位的學術成就以及標準化測試的最高排名得到正式認可。[4]儘管有一致的外部驗證證據,但這些女性缺乏對其成就的內部認可。參與者解釋了他們的成功是如何運氣的,而其他人只是高估了他們的智力和能力。 Clance和Imes認為,這種冒名頂替現象的心理框架是由以下因素產生的:性別刻板印象,早期家庭動態,文化和歸因方式。研究人員確定,經歷過冒充現象的女性表現出與抑鬱,全身焦慮和自信心低有關的癥狀。[4]

Clance和Imes在其1978年的文章中指出,根據他們的臨床經驗,冒名頂替現象在男性中並不常見。他們指出,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以確定冒名頂替現象對男性的影響。[4]在1978年出版之後,更多的研究已經確定,這種經歷發生在僅僅是成就卓著的成功女性之外的人口統計學中。[1]

流行

在更新的研究中,冒名頂替現象被研究作為對特定刺激和事件的反應。這是一種在個體中發生的現象(經驗),而不是精神障礙。 DSM或ICD中未識別出冒充現象。然而,研究表明,經歷過這種現象的人經常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引證需要]這些精神障礙的例子包括抑鬱和焦慮,[4]儘管冒名頂替現象與這些其他疾病尚未確立。

癥狀

冒名頂替的經歷可能伴隨著焦慮,壓力或抑鬱。[4]冒名頂替者的經歷與以下思想有關:[5]

「我一定不能失敗」

「我覺得自己像假的」

「我很幸運」

測量冒名頂替現象

指定用於測量冒名頂替現象特徵的第一個尺度由Clance於1985年設計,稱為Clance Impostor現象尺度(CIP)。[6]該量表可用於確定恐懼的特徵是否存在,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存在。恐懼的方面包括:害怕評價,害怕不能繼續成功,害怕不像其他人那樣有能力。[6]

在1985年的論文中,Clance解釋說,冒充現象可以通過以下六個維度加以區分:[2]

冒名頂替周期[2]

需要特殊或最好的[2]

超人/女超人的特徵[2]

害怕失敗[2]

否認能力並打折稱讚[2]

對成功感到恐懼和內疚[2]

Clance指出,這六個維度的特徵可能會有所不同。通過這種模式,對於一個被認為經歷冒名頂蘊的個體,必須至少有兩個方面存在。[2] Clance理論認為,通過她創造的冒名頂替周期可以看出理解這種體驗表現的最重要方面。[4]

冒名頂替者

Clance [2]定義的冒名頂替周期始於與成就相關的任務。與成就相關的任務的一個例子可以是通過工作或學校分配的練習。一旦完成了對個人的任務,就會立即產生焦慮,自我懷疑和擔憂的感覺。這個循環說明了源於這些感受的兩種可能的反應。個人將通過過度準備或拖延做出回應。[2]

如果個人以拖延作出回應,這種初步反應將變成瘋狂的努力以完成工作。任務完成後,將會有短暫的成就和放鬆感。[2]如果在工作完成並上交後給出正面反饋,則個人將對正反饋進行折扣。

如果個人對過度準備的任務做出回應,那麼成功的結果將被視為努力工作的結果。如果個人通過拖延做出反應,他們會將結果視為運氣。在冒名頂替者周期中,通過努力工作或運氣獲得成功不會被解釋為真實的個人能力問題。[2]這意味著個人用於完成任務的機制無關緊要。即使結果產生積極的反應,給出的反饋也不會影響個人對個人成功的看法。這導致個人打折積極的反饋。

這一系列事件充當強化,使循環保持運動。隨著每個周期,感知欺詐,增加自我懷疑,抑鬱和焦慮的感覺積累。隨著周期的繼續,成功的增加導致感覺像欺詐一樣加劇。[2]這種經歷導致個體因缺乏感知的個人能力而仍然受到困擾。相信在任何時候他們都可以「暴露」他們認為自己真實存在的東西。[4]

性別研究

關於冒名頂替現象的研究對於男性和女性中冒名頂替現象的存在進行了不同的評論。[2] Clance和Imes在1978年的研究中調查了這一高成就女性的經歷。[4]在這項研究發表後,研究人員調查了男性和女性的冒名頂替現象。 Clance和Imes認為,這種體驗在女性中比男性更為明顯。[4] 2006年的一項研究在探討作為冒名頂替者的感覺與實現目標之間的潛在關係時,研究了性別差異。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參與這項研究的女性比參與研究的男性更能體現冒名頂替現象。[7]其他研究表明,女性在表現方面通常會面臨冒充現象。能力和力量的感知表現在表現優異的其他人身上。對於男性來說,冒充現象通常是由於害怕不成功或不夠好而引起的。[8]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關於冒名頂替現象和性別差異的文獻數量較多,表明它在男性和女性中平等分配。[8]

發生

在冒名頂替者現象中強調的欺詐感並不罕見。據估計,近7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會出現一次冒充現象的癥狀和體征。[9]這可能是新環境,學術或專業的結果。研究表明,冒充現象在學生進入新的學術環境時並不少見。不安全的感覺可能是一個未知的新環境的結果。這可能會降低自信心和對自己能力的信心。[6]

設置

冒充現象可以在其他各種設置中發生。一些例子包括:

一個新的環境[2]

學術設置[4]

在工作場所[4]

社交互動[6]

關係(柏拉圖或浪漫)[6]

在人際關係中,有冒名頂蘊的人常常覺得他們沒有達到朋友或親人的期望。[6]具有冒名頂蘊的個人認為他們必須有一些欺騙他人喜歡的東西,並且想要花時間與他們共度,這是很常見的。感到不值得,或者應該擁有他們所擁有的有益關係。[6]

有經驗證據證明冒名頂替現象對學生有害。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增加時,冒名頂替現象的癥狀會減少,反之亦然。[8]學生們的擔憂和情緒直接影響了他們在課程中的表現。

課堂上冒名頂替現象的常見想法包括:[6]

學生將自己與同學比較[2]

當學生將自己與同學比較時,他們並沒有在學業上做好準備[2]

學生經常質疑他們被接受進入該計劃的理由[6]

學生認為積極的認可,獎勵和良好的成績源於外部因素,而不是個人能力或智力。[6]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冒名頂替現象對學生,特別是有色人種學生的影響。他們發現學生對欺詐的感受導致了心理上的困擾。[10]有色人種的學生經常質疑他們被錄入該計劃的理由。他們持有錯誤的假設,即他們只是因為肯定行動而接受了他們的接受 - 而不是他們的特殊申請和他們必須提供的品質。[10]

連接

研究表明,冒名頂替現象與以下幾個方面存在關聯:

家庭期望[6]

過度保護的父母或法定監護人[9]

研究生課程[6]

種族身份[6]

歸因方式[8]

焦慮[8]

抑鬱[8]

較低的特質自尊[8]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4]

過度的自我監控,強調自我價值[2]

列出的方面並不相互排斥。 通常發現這些組件與具有冒名頂替現象的個體相關。 推斷這些方面之間的相關關係會導致冒名頂替者的經歷是不正確的。[6]

對於有冒名頂替現象的人來說,內疚感通常會導致對成功的恐懼。 以下是常見想法的例子,以及導致內疚感的言論,並加強了這種現象。[7]

他們能夠接受的良好教育[7]

得到別人的認可,獲得了生命的成功[7]

相信與朋友或愛人相比,處於更好的境地是不對的或公平的[7]

被稱為:

「聰明人」[6]

「才華橫溢的人」[6]

「責任人」[6]

「敏感的人」[6]

「好的」[6]

「我們最喜歡的」[6]

管理

在他們1978年的論文中,Clance和Imes提出了一種治療方法,用於他們的參與者/客戶有冒名頂替現象。這種技術包括一個群體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不同的人會遇到也有這種經歷的人。研究人員在1978年的論文中解釋了小組會議如何對他們的參與者產生重大影響。[4]他們提出,他們認識到他們不是唯一經歷過這些感受的人。參與者還需要完成各種家庭作業。其中一項任務包括讓參與者回憶起他們認為自己被愚弄過的所有人,或者過去曾被欺騙過的人。[4]另一個帶回家的任務是讓個人寫下他們將收到的積極反饋。後來,他們不得不回想起為什麼他們收到了這些反饋,而這讓他們從負面的角度看待它。在小組會議中,研究人員還讓參與者重新思考關於表現的共同看法和想法。一個例子就是改變:「我可能會通過這次考試」,「我會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4]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事件發生之前簡單地提取自我懷疑有助於消除冒名頂疚的感覺。[4]建議掙扎於此經歷的個人尋求朋友和家人的支持。[4]雖然冒充現象不是精神狀態,但它仍然可以以巨大的方式影響個人。[9]

關於冒名頂替主義治療方法的其他研究強調了自我價值的重要性。具有冒名頂替現象的個人通常將自尊和自我價值與他人聯繫起來。冒名頂替現象的其他治療方法的一個主要方面集中在將兩者分離為完全獨立的實體。[8]

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Queena Hoang提出,內在動機可以減少由冒名頂替現象引起的欺詐行為。[6]這包括一系列重新構思的當前想法。以下是Hoang 2013年論文中列出的例子:[6]

「我想獲得這個學位。我不會放棄,並且有太多的自豪感可以走開。」[6]

「如果我能做到這一點,我將來能夠幫助別人,並像我一樣積極地與人合作。」[6]

「我可以成為其他色彩人士的聲音,他們沒有像我這樣的機會。」[6]

「我知道我能做到這一點。」[6]

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人」[6]

學習如何接受和相信恭維[6]

Hoang還建議,為新生或入學的學生實施輔導計劃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的自我懷疑感。擁有一名參與該計劃的導師將有助於新學生獲得支持。這樣可以實現更順暢,更少壓倒性的過渡。[6]

可以通過多種心理治療解決冒名頂替者的經歷。[11] [12] [13] 小組心理治療是減輕冒名頂替者經驗的一種特別常見且有效的方法。[14] [15]

社會與文化

Maya Angelou:「我已經寫了11本書,但每次我都會想,"哦,哦,他們現在就會發現。我對每個人都開了玩笑,他們會找我出去的。"」[16]

經常在聚光燈下看到的各種人都認為他們曾經/曾經歷過像欺詐一樣的感覺。 記者黛安娜·克勞說:「我花了很多時間不申請獎勵幾年。」[9]當她確實獲得了一些獎項時,它強化了冒名頂替的感覺。 她說,「有一點想知道獲獎的是否真的值得獎勵。」[9]

心理學現象:神秘谷假說
10個你從未聽說過的令人心曠神怡的心理現象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