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展非金銅造像部分:燈心King分享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展非金銅造像部分:燈心King分享

原標題: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展非金銅造像部分:燈心King分享



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展


非金銅造像部分


燈心King分享

本次展覽將展出中國境內14個省市區出土的佛教金銅造像,年代從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呈現漢傳佛教金銅造像在歷史上經歷的三個階段:南北朝繁榮、隋唐鼎盛、五代吳越中興。


第一單元「瑞像天成:十六國至隋代造像」


十六國至隋代(4-7世紀)是中國金銅造像的第一個高峰期。十六國時期,小型金銅禪定佛像開始流行;十六國時期,由於皇室推崇,譯經寫經、建寺起塔之風盛行。南方率先開啟中國化佛教形象的探索,秀骨清像樣式、面短而艷的張家樣式影響了北方造像。


第二單元「盛世梵影:唐代造像」


唐朝初年,佛教受到統治者的壓制。貞觀十九年,玄奘從西域帶回大量梵文經典、舍利和佛像,佛教開始興起。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佛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迅速發展,金銅造像擺脫南北朝以來的疏離清俊之風,注重形體寫實的風格成型。



第三單元「佛國吳越:五代十國時期造像」


五代十國時期(907-979),北方中原地區發現的佛教遺物不多,而建都杭州的吳越國號稱「東方佛國」,在今杭州雷峰塔、金華萬佛塔、蘇州虎丘塔等地宮中出土眾多金銅佛教造像,以葫蘆形鏤空火焰紋背光和束腰仰覆蓮座最具特色。此外,北方遼代、西南南詔、大理國的寺廟或佛塔地宮中也出土了部分漢傳密教遺物。


石舍利函


南朝(420-589)

桐廬分水鎮出土


通高20厘米,長40厘米,寬20厘米


桐廬博物館藏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業微石造像


蔚縣黃梅鄉榆澗村石峰寺徵集 蔚縣博物館藏



北魏~東魏 石雕彩繪一佛二菩薩立像


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青州博物館藏



東魏石菩薩立像


榆社縣福相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隋代荀國丑造像


新鄉市調撥 河南博物院藏


隋開皇二年荀國丑石造像


高190、寬100、厚40厘米,重約1噸




唐景龍四年(710)石佛坐像

石佛坐像 芮城縣風陵渡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五代舍利石棺


年代:五代十國


甘肅靈台縣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貼金彩繪石雕經函


北宋時期


通高23厘米,函身長33、寬17.2,座長37、寬23.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該函呈長方形,分蓋、身兩部分。盝蓋,子母口,須彌座。通體浮雕,墨筆勾勒,敷彩貼金,紀年明確,製作精工,在國內發現的同類經函中亦屬精品之列


東陽南寺塔出土的這件石雕經函,呈長方形,分蓋、身兩部分。盝蓋,子母口,須彌座。通體陽雕施彩繪。函蓋雕飾團花牡丹、飛天、蓮蓬、毬路紋、菱形網格紋等圖案,塗彩點金。函蓋內塗墨,陰刻楷書兩行:「建隆二年(961年)辛酉九月二十五日勾當塔弟子軍將/葛仁耿弟人吏葛仁紹造並經永充供養。」函身浮雕彩繪僧人取經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僧人在取經過程中遇塔禮塔、遇寺拜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得真經,以三隻六牙白象,身負經卷,從城門下徐行而入表示。函身下為束腰須彌座,飾覆蓮。函四角浮雕負函力士。短邊兩力士間各金繪提手。座束腰處長邊兩側共雕出與佛教凈土思想有關的十人伎樂圖。函內原存七捲紙本墨書《妙法蓮華經》。此函通體浮雕,墨筆勾勒,敷彩貼金,紀年明確,製作精工,在國內發現的同類經函中亦屬精品之列。



識文描金檀木經函


北宋(960-1127)


瑞安慧光塔出土


長40厘米,寬18厘米,高16.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五代吳越國舍利石函

蘇州虎丘雲岩寺塔出土 蘇州博物館藏

長46厘米 寬26.5厘米 高25厘米


1956年在蘇州虎丘雲岩寺塔第二層發現。系有六塊裁好的硯石板榫合而成,平面長方形,盝頂,函身每面浮雕佛像五尊,底部四周刻如意雲紋花邊,函蓋內面塗成漆地。石函內原置鎏金鏤花包邊楠木經箱。



插圖本《佛說阿彌陀經》寫本


浙江省博物館藏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從寒山拾得到迦陵頻迦:錫博西夏文物展造型藝術上篇
《火取集 昭烈社糙物錄》雜項編(1)爐瓶三事風月無邊上篇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