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徐冰工作室「背後的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綜合報道
2018年12月10日上午,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了藝術家徐冰位於北京的工作室,整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小時。期間,徐冰向施泰因邁爾展示《背後的故事》《英文方塊字書法》《蠶》《鳳凰》等作品,其中,《背後的故事》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正是誕生於德國。徐冰善於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化,而此次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與徐冰的交流或許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的某一個印記。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正在與藝術家徐冰交流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正在與藝術家徐冰交流
徐冰
徐冰與德國
徐冰主要在紐約和北京創作、生活,但他的藝術作品走過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作品的靈感取自德國。
1997年,徐冰創作了《遺失的文字》,其靈感來源於二戰遺留下來的某個場景:位於柏林的亞洲藝術工廠。該工廠在20世紀初曾被用作德國共產黨的地下印刷所和集會地點,二戰期間又成為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集中營。存留至今的歷史痕迹,成為了這件作品的素材。
遺失的文字,柏林藝術工廠,1997?
由於工廠內曾放置印刷機,那些特殊的地板引起了徐冰的注意。它們的形象被轉印到紙上,效果像放大了的書頁。徐冰用報紙大小的紙張拓印下地板痕迹,同時在旁邊放置一台老式印刷機,裡面裝著被故意倒置的鉛字版,由此印製出和地板痕迹相類似的圖形。對於徐冰來說,歷史就像一本複寫本,不同「版本」的歷史在其中相互堆疊,等待著被發現的那一天。這件作品與藝術家對「痕迹」的敏感及其個人的經驗記憶有很大的關係。
遺失的文字,柏林藝術工廠,1997?
《背後的故事》系列是徐冰從2004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創作,這一作品最初始於德國。2004年,徐冰獲得「可口可樂柏林獎」後受柏林美國研究院邀請,前往柏林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並在訪問結束後於德國國家東亞美術館舉辦「徐冰回顧展」。《背後的故事1》靈感來自於柏林的歷史、博物館的歷史和陳列品以及藝術家本人的文化歷史。國家東亞美術館始建於1906年,但在1945年間(二戰期間),其90%的收藏品(5400件藝術作品)都被蘇聯紅軍轉移到了前蘇聯。部分被轉移的作品,如今藏於聖比德堡博物館地下室。而留在原博物館的,只有這些丟失的藝術品的照片。了解了這一背景後,徐冰決定做一件結合當地歷史與個人文化背景的新作品,於是從館藏檔案里選了三件丟失古畫的照片作為素材,進行創造性的再詮釋。這三幅畫包括戴進(1388-1462)的《松柏賀壽》畫卷,一幅由狩野永徳 (1543-1590)創作的山川風景畫和一幅佚名畫家創作的六扇屏風畫。通過這件裝置,徐冰希望讓觀眾意識到在每件藝術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文化的往事。
背後的故事1,柏林東亞美術館,2004
三幅遺失的畫
背後的故事1,背面,2004,柏林東亞美術館
《背後的故事》所呈現的畫面,不是通過物質顏料的調配來模仿三維效果(光感、立體感等),而是通過對光的調配構成的。換一種說法就是:藝術家在空氣中調配光,而光是散落於空間中的,是通過一塊切斷空間的毛玻璃所記錄的。這塊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氣中光的切片,《背後的故事》可以說是一種光的繪畫。
柏林牆倒塌20周年紀念
2009年,為了紀念柏林牆倒塌2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在柏林牆的原址上創造了一排新的「牆」。 這些泡沫製成的牆磚被整齊地排成長列,矗立在柏林勃蘭登堡門前。俄羅斯和法國的總統、英國首相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也來到現場。11月9日,在 「自由節」慶典的活動上,前波蘭前總統瓦萊薩推翻了第一塊牆磚,剩下的所有牆磚如多米諾骨牌一般依次落倒,形成一道奇觀。作為應邀創作牆磚的四位中國藝術家之一,徐冰選擇用一塊混凝土板來創作。他在混凝土板上用英文方塊字刻下宋代詩人陸遊的詞《釵頭鳳》的德文譯本。這首詞描述了一對夫妻離散多年後再次相聚,以及割不斷的相思之情,隱喻東德與西德無法阻隔的聯繫。徐冰設計的牆磚中唯一一塊用混凝土製成的,所以它被放在了「多米諾骨牌」隊列的最後。
徐冰以英文方塊書法創作的陸遊詞德文譯本的柏林牆石碑照片
徐冰與他以英文方塊字創作的德國柏林牆石碑,德國駐中國大使館,北京,2009
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
1999年,徐冰由於「原創性、創造能力、個人方向和對社會,尤其在版畫和書法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能力」,獲得美國最重要的個人成就獎,麥克亞瑟「天才獎」。2004年又獲得首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獎,評委會主席奧奎在授獎辭中說:「徐冰是一位能夠超越文化界線,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曾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路維希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展出;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悉尼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等專業國際藝術展。
2004年徐冰柏林東亞藝術館個展
在版畫領域,徐冰是首位將「印痕」「複數性」「符號性」等概念引入中國、並將其作為當代版畫的一個基本問題進行思考和實踐的藝術家。在他看來,版畫是和當代思想、或者說和人類的當代文明最有關係的一種畫,它最核心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複製性,版畫因其可複製而更具當代性。徐冰對版畫本質特性的思考轉換為他的藝術觀念,並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創作方法,繼而創作了《天書》《鬼打牆》等一系列相關作品。
天書,美國紐約PS1,1999
正如奧奎所說,徐冰善於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地書》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續進行的一個藝術項目,他以搜集來的公共標識為單位編纂了一本書,不管讀者是何種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捲入當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釋讀。隨著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電腦中的ICON語言日益發展,這一項目的規模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地書》本身的符號系統也處於不斷的更新與擴充過程之中。與徐冰30年前的「誰都讀不懂」的《天書》相對應,《地書》則是「誰都可以讀懂」,它表達了徐冰一直在尋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聖經地書 (「馬丁路德與先鋒藝術」),2015,德國,威登堡,威登堡古監獄?
2008年,徐冰開始創作《鳳凰》,作品從城市建設中獲取靈感和視角,製作材料取自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建築廢料,不但呈現了城市化的進程,更表現了對城市建設者的尊重,材料的廢物利用則體現了對環保議題的關注。這一作品最初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後來又來到美國馬塞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與紐約聖約翰大教堂,並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鳳凰》在德國碧德爾斯多夫市的北部藝術區(NordArt)展出,獲得「最高人氣大獎」,從而被邀請參加下一年的NordArt國際藝術大展,延期至2018年。在不同的場所,《鳳凰》被賦予新的涵義。
鳳凰,美國馬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廢料,發光二極體,2014年
鳳凰,NordArt國際藝術大展,2018
「一個藝術家一生的工作是在製造屬於自己閉合的圓,他過去和未來的作品雖然形式可能非常不一樣,但是內在的方法一定是相關聯,新舊作品之間是可以相互發現和互為注釋的,」徐冰曾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道。徐冰擁有自己特定的思想與方法,但它們所蘊含和傳遞的信息始終伴隨著世界的發展而不斷更新。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徐冰在東西方之間遊走,這些作品承載著藝術家縱貫不同國家的活動軌跡。此次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對徐冰工作室的參觀,也象徵著兩國之間的文化友誼與交流,正在沿著更深層次的方向進入。
(文中圖片版權歸於徐冰工作室)
※夫妻一方以夫妻名義對外借款 另一方是否需還款?
※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館長履新百天,班克斯作品遭扣押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