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你生的這是什麼孩子?」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你生的這是什麼孩子?」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作者:楊小陽

1

兒子小的時候,我在醫院上班。

白班、夜班、考試、開會、競賽、評比,留給家庭和孩子的時間,很少。

母親體諒我辛苦,給我帶了好幾年的孩子。

那幾年,母親是帶孩子的主力。而我,現在回頭去看,絕對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

在母親帶孩子的那幾年,經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你生的這是什麼孩子?比你和你弟兩個人加在一起都難帶!

母親第一次說,我笑笑。第二次說,我沉默不語,第三次說,我笑的比哭的還難看。

我覺得母親就是太累了。一方面心疼母親的付出,另一方面對孩子心存愧疚。

我的腦海中多次蹦出辭職回家,自己帶孩子的念頭。

但是,經濟的壓力、母親的反對、自己的猶疑,讓我在辭職的弊與利中備受煎熬。

壓力過大,情緒就容易失控。

又一次,母親因孩子不聽話,向我抱怨:「你生的這是什麼孩子?」時,我吼了母親:「是你不讓我辭職的,怪誰呢?再說了,孩子不都這樣嗎?」

吼完母親,我沮喪到了極點。

為自己的無能、無助、無為。

2

曾經的我,有一個小小的夢想,那就是賺錢給母親買各種好看的衣裳,陪她吃各種誘人的美食,帶她去各種好玩的遠方。

以彌補母親的困頓凄苦,感念母親的舐犢之情,報答母親的顧復之恩。

然而,對於習慣了「付出不求回報」的母親來說,接受,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工作以後,給母親買衣服,母親說:「衣服夠穿的就行,別亂花錢。」

陪母親吃美食,母親說:「簡單吃點就行,別點太貴的。」

帶母親去遠方,母親說:「蘇州挺好的,別去太遠。」

結婚後,買了房子,生了孩子,壓力劇增。母親不僅阻斷了我們的回報,還出錢出力,目的只有一個:只要你們過得好。

事實上,我過得並不好,常常焦慮到睡不著覺。

一方面是忙得一回家就累到面神經癱瘓的工作,

一方面是精力旺盛到令母親疲憊不堪的孩子,

一方面是超額付出忍不住抱怨的母親,

一方面是沒有任何個人緩衝時間的自己。

我一直認為,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這麼糟糕的生活狀態,我努力工作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3

痛定思痛,在和老張商量後,沒經過母親的同意,我選擇了辭職。

只為了,還母親一個輕鬆自在的晚年,還孩子一個能陪伴左右的媽媽,還我一個心態平和的自己。

真正全職接手了孩子,我終於體會到母親的不易。天生受睾丸激素驅使的男孩所具有的衝動急躁、活潑好動,攻擊性強,兒子一樣也不少。

學齡前期,我還能淡定應對。讀小學以後,每次被老師小窗,或者面對作業抓耳撓腮之際,我就開始懷疑人生,經常無比崩潰地問母親:「媽,你說,我生的這是什麼孩子?

這時候,母親反過來安慰我:「孩子還小,你先別急。長大就好了。」

我報以凄慘而絕望的一笑:「你們都說外甥像舅。為什麼他就不像舅?」

母親露出少有的得意與自信:「你弟弟,從小到大就沒讓我操過心。學習好,品德好,工作好。不過,」母親話鋒一轉,「你已經生了這樣的孩子,也沒辦法。又不能換。別難過了。」

不得不說,母親安慰人的本領世界一流。

我不僅開始懷疑人生,甚至開始厭惡人生。

4

從小,我就聽親戚鄰居說,外甥像舅——親戚鄰居說的話,我向來不信,除了這一條——母親兄弟姐妹五個人中,讀書最多、最討人歡喜的是二舅。

我和弟弟兩個人中,讀書最多,最討人歡喜的是弟弟。外甥像舅,真理啊!

出於謎之自信,我一直覺得,兒子的學習一定差不哪去。而完全忽略了,我有兩個舅舅,其中之一,聽他本人說,好像和學習有仇。

我的二舅,有四個外甥,除了弟弟讀到了博士,其他三個外甥全都沒讀到初中畢業。

這麼一想,我不僅開始厭惡人生,甚至開始對人生絕望。

每次打電話回家,母親問起孩子的情況,我的情緒都比較低落。

母親怕我想不開,時不時地開導我:「你小時候比他也強不哪去,脾氣特別大,哭起來沒完沒了,還喜歡就地打滾,除了我,沒人能哄得好。這孩子,除了調皮點,貪玩點,學習差點,其他都挺好。就說心大這一點,就比你強多了。」

嗯,心是挺大的。語文考60分,很開心,只要班裡有考59分的。

記得我小時候,語文考99分,很難過,只要班裡有考100分的。

5

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功課的一段時間,每天我都對著鏡子數,臉上的皺紋又平添了幾條,頭上的白髮又新增了幾根。

看著我神志恍惚、絮絮叨叨的樣子,老張害怕了,他小心翼翼地說:「要不,你還是找份工作吧。孩子的學習先別急,我來管一段時間。而且、而且……我想起來了,我小時候學習也不好,10分鐘的作業正常情況下,能寫1小時。」

終於找到原因了,原來是基因問題!

就在我眼放凶光、頭冒青煙之時,老張趕緊自保:「你看我現在,不是挺好的!做事快、效率高、責任心強。賺錢養家,不在話下!」

想想,似乎有幾分道理。

於是,在待業半年後,我開始了再就業。而且,「因禍得福」,新工作比在醫院時有了更大的價值感,更溫暖的歸屬感,更多的自由時間,更大的成長空間。

我的焦慮與抑鬱情緒也極大好轉,隨之而來的,是老師小窗次數的減少,孩子寫家庭作業速度的提升。

所以,「你生的這是什麼孩子?」要改成「媽媽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畢竟,只有媽媽情情緒穩定,孩子才能相對穩定。

而這,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孩子犯錯,這樣批評才有效,他們可以成長得更好!
盜汗、磨牙,寶寶有這些問題是不是就是缺了什麼元素?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