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書里批註了一句名言,結果千百年來,這句名言意思被曲解
原標題:此人在書里批註了一句名言,結果千百年來,這句名言意思被曲解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孟子·離婁上》一書,反對轉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想!
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很多人都會錯認為是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其中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那麼,這句話真的是這種意思嗎?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下,為什麼無後為大?古代的封建社會等級十分的森嚴,如果你是生在金字塔頂端的,即使是個沒有一點能力的人,一輩子也是錦衣玉食。而要維繫這個金字塔不被越級,靠的就是最傳統的血脈了。因此,在古代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十分在乎生育這個問題,多子多福也是古人的一個愚昧思想。
《孟子·離婁上》里最早出現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這句話被曲解的原因主要是這個「三」字,其實在古代對於數字沒有那麼嚴謹的講究。這裡的「三」,所代表的並不是普通的三個的意思,而是多個的意思。另外還有「無後」也被曲解了,孟子當時的意思是在父母老了之後沒盡到孝道的是大不孝,意思是要孝順父母。
這句話後面其實還有一句話,那就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舜這個人在結婚的時候竟然沒有經過父母的同意,這就是大不孝。明明是這樣的意思,為何在後來卻完全變了一個樣呢?其實這就要談到漢朝的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趙崎,這個人的主要工作類似於翻譯古籍,因為是一個人在翻譯,難免過程中會參雜入一些自己的情感。趙崎他對於孝道其實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在一本書當中寫出了三不孝,分別是:不聽父母話是不孝;家境貧寒不考功名是不孝;沒有後代是不孝,這個和我們今天的那「三不孝」正好相吻合了。
因為他本身的工作就是翻譯古籍,而孟子的書也在其中,所以一些人認為他批註的這三不孝就是孟子當時的意思。外加上當時古代對於傳宗接代的意願十分的強烈,所以也自然願意理解,經過一代代的口口相傳,也就變了味道了。如果把這句話的後半句加上的話,相信大家基本都能理解對了,不知道你理解對了嗎?
※戊戌六君子的行刑現場,圍觀百姓卻在嬉笑打鬧,魯迅一句話道出真相
※此人沒費一兵一卒,滅掉了一個王國,他是如何做到的?
TAG:古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