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岩上之戰網站發文闡述 美軍導彈防禦感測器的未來發展

美國岩上之戰網站發文闡述 美軍導彈防禦感測器的未來發展

原標題:美國岩上之戰網站發文闡述 美軍導彈防禦感測器的未來發展



美軍面臨的空中威脅日趨複雜,傳統感測器有限的扇形視界被無人機和巡航導彈,以及機動彈道導彈、反輻射導彈和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等先進武器所利用和針對。近年來在葉門、敘利亞和烏克蘭等地爆發的局部武裝衝突表明,對手能夠以不同的方向、高度和速度發動攻擊,並運用電子對抗手段削弱雷達性能。為應對這些威脅,除繼續推進傳統陸基和海基雷達群的建設之外,美軍需制定新路線圖,開發分散式、多樣化、分層和高可生存性等特徵的導彈防禦感測器。

當前感測器的缺點


01


當前的主要局限包括:


①專用資產的數量相對較少,並且這些資產具有高輻射特徵,易被發現和攻擊

②扇形覆蓋存在盲區,使敵方導彈可能通過


③過度依賴一種感測原理,即射頻或雷達


④部署於地球表面的感測器(包括陸基和海基)受地平線限制


⑤相對無人機等不對稱威脅,對高價值資產的保護不足


⑥對非專用感測器資產的整合不充分

未來感測器發展方向


02


未來更具能力和可生存性的感測器架構應至少具備五項特徵:領域再平衡、解聚、多樣化、整合與先進雷達技術。


①領域再平衡,更廣泛地運用空中和太空平台。感測器應從目前幾乎完全部署於地球表面,轉變為各領域的混合平台。最優先事項是天基感測器層,可實現從發射到命中全過程的跟蹤和識別,過去6屆政府都承諾為遠程導彈防禦部署天基感測器層,但迄今尚未部署。鑒於機動性、部署速度和成本優勢,無人固定翼飛機和其他空中飛行器也是重要的感測器平台。


②解聚,感測器架構必須更為解聚。一系列數量更多、規模更小、成本更低的目標,將使對手更難將其全部擊敗,進而提高美軍感測器的可生存性和復原力。不論是在地球表面、空中或太空,導彈防禦感測器都應積極運用分散式原理。

③多樣化,感測器架構在技術上應更加多樣化。今年早些時候,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保羅·塞爾瓦曾警告,通信和指揮控制過度依賴射頻,感測器也是如此。未來應優先考慮被動、低輻射、難以被發現的感測器類型,包括光電、紅外、激光和其他形式的定向能。


④整合,應伺機融合來自聯合部隊非專用平台的感測器數據。當前的導彈防禦架構相當依賴靜態、封閉的專用感測器資產,整合更廣泛感測器的數據對導彈防禦界而言是一種文化變革。導彈防禦局局長格里夫斯曾表示,應在傳統導彈防禦系統之外尋找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在整合入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時能夠有所貢獻。如此一來,涉及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所有指揮控制、戰鬥管理和通信網路需要進行大量改進,以便兼容非專用感測器。


⑤先進雷達能力,雷達應具備更強大的性能。在可預見的未來,部署於地球表面的雷達仍將是導彈防禦的關鍵組成部分。當前部署的很多雷達仍然使用上世紀70年代的真空管,美軍應積極將新興的固態雷達技術、可伸縮結構和數字化概念應用於雷達,提高抗干擾能力。此外,美軍還應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概念,如半主動、雙靜態和多靜態配置;開發分散式雷達模塊;將所有專用防空反導雷達升級為360°覆蓋範圍,而不是有限的扇形範圍。


來源:美國岩上之戰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 佘曉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人工智慧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路空間


電子信息


核武器


精確打擊


新概念武器


基礎科學


技術


與能源


與製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海軍成立首支F-35C聯隊統管所有F-35C戰鬥機
Block 5型「獵鷹」9火箭完成第三次使用 重複使用、「鳳凰」計劃與太空碎片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