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炮真的是對明朝沒用的火器嗎?沒有比它跟出名的火器了
編者按:在明末清初的戰爭史中,可能沒有比「紅夷炮」更加出名的火器了。這種來自西洋的火器在明末被明、清雙方大量裝備,最終成為了當時的主流火炮。同時也有人認為,這也是明代軍事技術落後的表現,要依靠國外大炮救命。也產生了一些情緒化的聲音,比如「戳破明朝火器神話的畫皮之類。」那麼,為什麼明代末期,明廷突然開始倚重紅夷大炮了呢?
▲明代末期的紅夷大炮
熟悉明代武備發展的讀者都知道,明朝自建立起,就建立了一支規模不小的火器部隊。這支部隊在朱元璋時代助明北伐驅逐蒙元,在朱棣時代又助明軍橫掃漠北,甚至直到萬曆時代,還為在朝鮮的明軍驅逐倭寇立下了汗馬功勞。
▲明代初期的火門銃
輝煌的戰績一方面建立在將士用命,另一方面則建立在火器精良上。洪武年的鋼製巨炮、帶有火門蓋的洪武銅銃,無一不在昭示著當時明軍火器部隊的精銳與先進。明中期後,歐洲的殖民者來到了亞洲。他們除了帶來戰爭與混亂外,也帶來了歐洲特色的火器——後裝式「佛郎機」炮和前裝「發熕」重炮。而「發熕」其實本質上跟紅夷炮並無多大區別。可以說,其實明朝中期就已經接觸到了歐式前裝重炮。
▲紅夷大炮
佛朗機炮在明中期進入中國後,很快就被明朝政府所大量仿製並裝備軍隊。不久之後,不論是塞北邊關,還是東南沿海,都有著佛朗機炮的身影。明代的各式大小佛郎機,也成了各地博物館內兵器展覽的常見火器。但是幾乎同時進入中國的歐式前炮,則直到明代後期才開始大量裝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武器裝備的更新的驅動力是敵人的新變化。
▲佛朗機炮,又稱子母炮,民國時稱「母豬炮」
明朝初年,雖然元朝勢力已經被驅離北京,退往草原,但是各地並不太平。西南仍有以殘元為首的勢力進行割據,北方草原則是北元勢力陰魂不散。所以這一時期的明朝火器,以制式火門銃為例,普遍口徑在20毫米以上。其原因可能就在於此時明朝的敵人們普遍實力較強,各種兵器盔甲也不算缺乏,所以明軍火器的威力就不能太低。
▲重型火門銃
進入永樂年間後,情況出現了變化。雖然永樂年間的戰爭依舊不少,但是這一時期明軍的制式火門銃的口徑卻在縮小,大多數縮小到了15毫米。考慮到永樂年間頻繁的戰爭,這應該不是因為戰爭減少導致的火器「偷工減料」,而是敵人狀態的變化所導致的結果。因為相比洪武年間,明朝的邊防形勢已經大為改善,大敵北元四分五裂,蛻變為分散的部落,武器裝備也因為地處草原難以生產而缺乏。以上因素最終導致了永樂年間明軍火器的「輕威力化」。
▲輕型火炮神機炮
永樂至明朝中期,明朝的主要敵人為北方的蒙古諸部和南方的倭寇,也就是「北虜南倭」。二者的共同點是:均熱衷於靈活機動的的運動戰術,熱衷於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二者一個游牧於草原,一個竊據海島,都缺乏堅固的要塞據點。這些原因導致了明朝的火器普遍朝著輕量化、面殺傷發展,輕量化是為了能夠便於攜帶,面殺傷是為了能壓制往往數量眾多的敵人。這點在明代兵書《武備志》中也能看到端倪,其中記載了大量面殺傷的火器,並往往被作者高度評價。而在重型火器方面,明軍雖然不是毫無發展,但是也往往是用在水戰上,並且以重型佛郎機炮為主,發熕較少。
▲重型佛朗機炮
這種情況最終在明末的明清(後金)戰爭中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大量紅夷炮被裝備明朝軍隊,各地甚至掀起了積極的「捐造紅夷炮」的風潮。在現存的紅夷炮中,不少炮身上都有「XXX捐造」的字樣。這種造炮高潮,在崇禎年間達到了高峰,其典型產物就是由後來的「三藩」之首吳三桂捐造的「定遼大將軍」銅炮。該炮口徑為10.2厘米,長381.8厘米,重2500千克,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定遼大將軍巨炮
因為於萬曆年間崛起於遼東的後金(清)與「北虜南倭」有著極大的不同。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後金政權是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但是實際上,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就已經是一個制度完善、手工業比較發達的半封建半奴隸制政權了。
▲後金鐵器
努爾哈赤本人常年混跡於遼東明軍,對遼東明軍的特點與現狀十分了解。當時,遼東地區的蒙古勢力在明朝的連番打擊下已經衰弱,這導致遼東地區的明軍掀起了一股「熱衷冷兵器和冒進,鄙視火器」的風氣。因為當時遼東明軍遭遇的大多數戰鬥,只要依靠少數精英奇襲便能解決。時人評價「遼人浪言摶戰,向以用火器為無勇,用戰車為迂闊」。而這,正中了包藏禍心的努爾哈赤的下懷。
▲敵人的虛弱,讓遼東明軍越發鄙視火器
努爾哈赤一方面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礦藏資源打造厚重的盔甲,在作戰時讓前排的士兵穿戴,號稱「死兵」;又製作由厚重的木板和鐵板複合而成的楯車,在作戰時抵擋明軍的弓矢炮火。無論是在野戰還是在攻城中,後金軍隊以楯車、死兵在前,抵擋明軍火力的戰法,都讓此時缺乏重型火器的明軍難以對付。這也是明金戰爭初期明軍連遭敗績的原因之一。
▲明金戰爭前,明軍的火器一直在朝著輕量化方向發展
明軍痛定思痛,經過一番分析研究,決定增加紅夷炮等重型火器的數量來對付後金軍隊。自此明軍掀起了鑄造紅夷炮等重型火器的運動。各地也紛紛響應,除了自行鑄造外,還有去澳門等地找葡萄牙人訂購的情況出現。於是,遼東明軍開始大量裝備紅夷炮,以對付後金軍隊的楯車、死兵。
▲紅夷大炮
如果事情只是到此為止,那麼遼東的後金可能會和明朝所遇到的其他敵人一樣,最終被明軍所擊敗、消滅。但是後金不是蒙古,相比連火藥都難以製造,導致即使弄來火器也難以使用的蒙古諸部,後金的條件要優越得多。
▲清軍鑄造的火炮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就開始仿製火器,意圖加強戰力。進入皇太極時期後,改名為清的女真政權更是成功利用自明朝俘虜來的工匠仿製成功了紅夷大炮。從此,明清戰爭進入了「炮戰時代」。雙方都為了擊破對方而大量製造紅夷大炮,遼東戰場也成了當時東亞地區重型火炮最密集的地區。而立國兩百多年的明帝國已經積重難返,最終再這場大炮對決中處於下風。
▲皇太極時期,後金政權所擁有的紅夷炮規模已經十分恐怖
總之,縱觀明朝火器的發展史,可以發現明朝火器是隨著敵對勢力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當敵對勢力是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時,就發展各種高火力密度的火器;當敵對勢力變成東南沿海的倭寇時,就研發輕便靈活的火器與其作戰;
▲電影《大明劫》劇照
當敵對勢力變成了擁有較完備經濟和手工業的後金時,明軍便大力發展以紅夷炮為主的重型火器。但正所謂武器不是萬能的,能破城拔寨的紅夷大炮,也難以讓積重難返的明朝繼續存在下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