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在這個隔天就有新科技應用出現的時代,很多人擔心科技這把雙刃劍,會刺痛我們人類的情感。家長狠心把子女送去「戒網癮」學校,小孩們因為電子遊戲沉迷網路,忽視學業。科技讓大家能夠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但並不是一起快樂,而是一起陷入了冷漠。在心理學家看來,事實是否真如我們想像的這麼糟糕呢?閱讀此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對科技,和科技帶給人們的影響,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誤解。

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J. Ferguson寫道


和科技有關的問題普遍存在——但所謂的科技成癮,絕對不屬於其中之一。

人們總是很擔心花過多的時間在電子產品上會影響心理健康,但是人們到底應該多擔心這件事情呢?大家力求在科技使用與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保持平衡似乎是合理的,但哪裡才是那個平衡點,則眾說紛紜,甚至很多專家的建議都自相矛盾。大部分討論圍繞著與技術「成癮」作鬥爭。 但對我而言,這就像一種道德恐慌,那些令大眾對科技沉迷感到恐慌的言論背後,其實並不沒有詳實數據基礎的支撐。

例如,在2018年4月,電視記者Katie Couric主持的《美國內幕》節目,專註研究科技產品對人們大腦的影響。 這集描述了一家專門治療科技產品上癮的商業公司聯合創始人。 這名聯合創始人把對科技產品上癮與可卡因上癮和其他藥物成癮相類比。 該節目還暗示,對科技產品的使用可能會導致阿茨海默症——記憶力減退之類的癥狀。 其他人,比如心理學家Jean Twenge還把智能手機與青少年自殺聯繫起來。

我是一位心理學家,在工作中,我和很多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接觸過,並開展過有關科技應用,電子遊戲和成癮行為的研究。我相信大多數向人們販賣科技恐怖性的言論都是垃圾。以下是幾個大眾對科技成癮的誤解,正是因為這些誤解的存在,我們應該用實際研究來揭穿這些假象。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科技不是毒品

有些人聲稱,使用科技產品能激活大腦的快感中心,這和人類吸食可卡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產品帶來的影響一樣。這聽起來好像是真的,但大腦並不是只對不利於健康的事物產生快感體驗,健康的事物同樣也能激活大腦的快感中心。

任何有趣的事情都會導致大腦中的「快樂電路」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無論是游個痛快泳,閱讀一本好書,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還是享受美食或者和伴侶做愛,這些有趣的事情都能刺激大腦釋放出多於常量的多巴胺。使用科技產品刺激大腦多釋放出的多巴胺數量和其他活動所帶來的影響相差無幾:大約能使大腦產生高於日常水平50%-100%的多巴胺。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相比之下,可卡因能使腦內多巴胺數量增加350%,甲基苯丙胺類產品能使腦內多巴胺數量增加驚人的1200%。另外,最近的證據發現,那些因為過多使用電腦而影響正常生活的人和濫用藥物者的多巴胺受體也完全不同。我認為,那些把大腦對電子遊戲的反應和大腦對毒品的反應相提並論的人,實在太過誇張,在他們眼裡,可能水龍頭上滴下的一滴水都能被當成是一片瀑布。

每個活動平均會讓大腦釋放多少多巴胺?

各種活動都會促使大腦釋放比平時更多的多巴胺。 例如,享受食物能促進大腦中多巴胺水平提升50%。 電子遊戲和性刺激也會提高大腦的多巴胺水平,而使用毒品則能使多巴胺水平顯著提高。將大腦對毒品的反應和大腦對電子遊戲的反應相對等是不合理的。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圖表來自:《對話》,CC-BY-ND 來源: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研究數據

科技上癮和濫用藥物之間的比較研究也常常基於大腦成像研究展開,這些研究有時候在記錄作者所述內容的時候就不可靠。 其他最新的成像研究也反駁了過去的說法,告訴大家,暴力遊戲並不會使年輕人的大腦變得不敏感,也不會導致兒童對其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

科技成癮並不十分常見

那些經常談論科技成癮的人經常表示對他們對自己頻繁使用智能手機感到十分沮喪,或者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那麼沉迷遊戲。 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癮,並沒有對我們在學校,公司或社交關係上的其他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幹擾。

我自己的研究表明,只有3%的遊戲玩家(或更少)最終產生了一些問題行為,比如忽視學業以至於自己的成績受到影響。但是大多數科技成癮都是比較溫和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成癮行為會慢慢消失。

科技成癮不是一種精神病

目前,並沒有官方發布的針對科技成癮的心理健康診斷。但這可能會改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計劃在其國際疾病大全的下一版本中加上「電子遊戲失調」。

但,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建議。 我是28位向世界衛生組織抗議此提議的學者中的一員,我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這項提議是受到了科學界的錯誤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似乎忽視了一點,「電子遊戲失調」更多地應該被當作是一種癥狀,暗示著個體其他潛藏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而這本身,並不是一種失調。

今年,美國心理學協會媒體心理與技術部門也發表了一份聲明,批評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我也是這個部門的一員。 世衛組織的姐妹組織,兒童基金會也反對使用「成癮」這樣的語言來描述兒童對科技產品的使用。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拋開爭議,我發現目前的數據不支持科技成癮作為一種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 例如,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所謂的「遊戲成癮」評分中分數較高的人不會展示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心理或健康問題。 另外的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人產生的精神疾病癥狀往往比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更輕微,並且通常不經治療就自行消失。

科技成癮並不是由電子產品造成的

關於科技成癮的大部分討論表明,電子產品本身就是引人沉迷的,傷害了正常的大腦發育。 但我的研究表明,科技成癮一般是其他潛在的疾病的癥狀表現,如抑鬱症,焦慮症和注意力問題。 人們不認為那些一整天都在睡覺的灰心喪氣的人會對床產生「床上癮」。

在考慮誰需要治療,以及在什麼條件下需要治療,這都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 對治療「科技上癮」所付出的努力很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是在表面上壓抑了癥狀,卻對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電子產品從來不是唯一讓人上癮的東西

毫無疑問,有很多人都經歷過過度開展某些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但也包括運動,飲食,性,工作,宗教和購物等。 甚至還有關於舞蹈成癮的論文研究。 但很少有關於對這些活動上癮的官方診斷。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電子產品比其他各種令人愉快的活動更容易使人上癮。

使用電子產品不會導致自殺

一些專家指出,青少女自殺率最近有所上升,這和電子產品相關。但自1999年至2016年的17年期間,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特別是中年人的自殺率都有所上升。這種上升顯然是在2008年左右,金融崩潰期間開始的,並且從那以後,上升得更加明顯。

對「科技沉迷」這件事,大家有這六大誤解

這個趨勢削弱了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而導致他們自殺率升高的因果性,而且,在自殺群體中,中年人的自殺率遠高於青年人,這一事實也削弱了所謂的「專家說法」。社會上顯然有更多重要的問題等待我們解決。對科技產品的恐懼感將會分散普通人和衛生組織官員的心思,讓人們沒能識別出真正的社會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最近一篇文章聲稱電子產品使用和青少年抑鬱症和自殺有關。但另一位獲得相同數據的學者發現,這種所謂的聯繫並不比「吃土豆導致自殺」之間的聯繫大。學者們有時會根據小的數據模型製造出一些聳人聽聞的結果,這些結果的來源往往都是一些非正常數據,並不真實、可追溯。

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很多實際問題,與科技相關,例如隱私保護問題。 人們應該在科技的合理使用與自己日常生活中找一個平衡點。 同樣那些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人,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值得我們的關注。我們對科技成癮的擔憂有一小部分是合理的,但現有的證據表明,那些把電子產品成癮當作危機,或者把這種成癮與藥物濫用相提並論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本文 作者為斯泰森大學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J. Fergus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序員小新人學習 的精彩文章:

springmvc里使用註解進行攔截器配置
Swift編寫的EOS區塊鏈開源框架SwiftyEOS

TAG:程序員小新人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