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模式概述
專家簡介:張西儉,男,1944年5月28日生。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全國名中醫,主任中醫師,從醫44餘年。作為巴渝中醫學界深孚眾望的名老中醫之一,張西儉采渝派眾家,臨床憑脈求證,以八綱辨證與三焦辨證為綱,將諸法融於一爐,用豐富的臨床經驗將《內經》《傷寒論》諸理運用於脈學中,並結合地域環境三因論治,並發掘地方特色草藥,驗之臨床。201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成立「張西儉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
本版今起與張西儉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共同推出「醫門傳薪之張西儉臨證經驗」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臨床模式的優劣決定了一門醫學的發展前景和醫者個人的發展空間,是上工、下工分水嶺。中醫臨床模式,必須對一切臨床表現(四診信息)求得何以然的「解」,在中醫這個「解」就是病機。
中醫臨床模式概念和意義
概念:涵蓋中醫認識疾病的思維方案、觀察方向、理論表達的性質及層次、診療技術的策略與特徵、評價療效的原則等要素。
本質:關於疾病的認識、防治及相關技術屬性的綜合形式,也是一門醫學本質屬性的臨床形式。
意義:模式優劣決定了一門醫學的發展前景和醫者個人的發展空間,是上工、下工分水嶺。
中醫臨床模式基本特徵
主導思想:天人合一,元氣永動,陰陽者天地之道、治病之本。
基本思維方法:法於陰陽。
學術角度:關注生命的陰陽平衡為核心的整體性、動態性、個體性變化規律。
基本觀察方法:收集信息(至今仍以宏觀三性信息為主),注重思維加工,由表達里,由此及彼。
理論表達:體現疾病陰陽失衡和三性變化狀態及傳變規律。
評價療效的標準:糾正含三性關係的陰陽失衡的程度。
概言之,以體現陰陽對立統一規律和三性關係為核心,用高度綜合組織化的技巧達到增效減毒的療效為手段。背離陰陽規律和三性關係反映,棄用相針對的系統性治療方法,不是中醫臨床模式的精髓。
近年來,引入西醫臨床模式改變中醫的勢頭日盛,其不可行的理由:
(1)中西醫異構異質:西醫學術以還原論、結構學、分析技術為學術基礎,所引用和建立的一切診療手段都關注靜態、微觀的結構學變化,排除三性關係。西醫之分析科學性與中醫之綜合科學性質結構與屬性相反相對。
(2)中西醫臨床模式各行其道,各自承擔時代的任務。目前的科學發展階段尚無可能融合兩者。
(3)中西醫結合模式,對其合理性、嚴密性、客觀性的觀察和評價,存在時代與方法學的局限,難被全球醫界承認。
(4)西醫未來發展方向有既分析又綜合的思考,中醫學的綜合性成果客觀上具有未來探索和應用的價值。
成熟的中醫臨床模式
成熟的中醫臨床模式並非對症論治、對病論治、及停留在表現徵象上的對證論治,而是辨病機論治,簡稱病機辨證。
「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16條)。「知犯何逆」有深淺之別,中醫臨床發展到明清,尤其清代、民國時期病機辨證已相當成熟。
例一:《臨證指南議案·卷一·中風》
錢,偏枯在左,血虛不榮筋骨,內風襲絡,脈左緩大。
制首烏四兩(烘),枸杞子二兩(去蒂),歸身二兩(用獨枝者去梢),淮牛膝二兩(蒸),明天麻二兩(面煨),三角胡麻二兩(打碎,水洗十次,烘),黃甘菊三兩(水煎汁),川石斛四兩(煎汁),小黑豆皮四兩(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極細,早服四錢,滾水送。
辨明病機:血虛不榮筋骨,內風襲絡。
例二:《丁甘仁醫案·卷一·傷寒》
姜左,外寒束於表分,濕痰內襲中焦,太陰陽明為病,寒熱無汗,頭疼胸悶泛惡,納谷減少,脈浮滑,苔薄膩。汗解化滯,重用表葯。經云:「體若燔炭,汗出即散。」
淡豆豉三錢,赤茯苓三錢,炒枳殼一錢半,凈麻黃四分,生薑兩片,姜半夏二錢,六神曲三錢,青防風一錢,陳廣皮一錢,炒麥芽三錢,炒赤芍一錢半。
辨明病機:外寒束於表分,濕疾內襲中焦。
例三:趙守真《治驗回憶錄》(人民衛生出版社,1966出版,第6頁)
嚴婦張氏,年四十許,體素不健,生育多,不時發病。月前卒倒,移時始蘇。今晨餐後,正操作中,又暈仆,無何亦醒,其夫始為之治。先有同屋醫某診為癇病,方書竹茹溫膽湯。夫業葯,疑而未決,延吾會診。切脈問證,乃曰:「此非癇證,系血厥也。癇證當口吐涎沫,脈多弦滑。今病則否,不吐涎而脈微肢厥,面色晄白,以此為別。本病屬心氣虛,營血弱,經脈敖榮失調,陰陽不相順接,故而為厥。一俟氣過血還,陰陽復通,乃即平復。」《內經》云:「上虛則腦鳴眩仆。」此亦闡明血虛而厥之理。關於血厥,許叔微《本事方》早有論述,且具方治。患者體弱血虛,憑脈論證,屬於血厥無疑。竟書給成方白薇湯:白薇三錢當歸八錢党參五錢甘草三錢並曰:依服十帖當不複發。後果如所言。
辨明病機:心氣虛,營血弱,經脈熬榮失調,陰陽不相順接。
在以上古、近、現三代名醫三則醫案例中,實施的臨床模式都是辨病機論治。
(重慶市中醫院張西儉全國名中醫工作室 朱丹平 張旗整理)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