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甲胄最經典、華美、威武的時代——大明鎧甲
如果要最精鍊的形容明代鎧甲,大概用中國鎧甲「典範」 、「圭臬」這樣的辭彙最為妥帖。中國甲胄經過先秦的發軔,秦漢的初成,南北朝的革新,隋唐時期的大成,宋代的巔峰,到了明朝,已經到了鑄就「經典」「模範」的階段。數百年穩定的持續,最終將一套成熟的、民族特色濃厚的鎧甲深深烙上中國印跡,直至現代,仍得以在連環畫、年畫等各種藝術形式為後人描摹、欣賞。
明代是中國甲胄發展的成熟定型期,今天所熟悉的經典大鎧正是在明代定型的。
明代經典式樣的大鎧,首以鳳翅抹額盔為標誌。結構簡潔合度合體。甲片以標誌性的山文魚鱗、柳葉為常見。甲片綴在皮革或紡織物上,扎制工整,並施以裝飾性強的包邊。色彩對比艷麗鮮明。
明代頭盔細部,可見華麗不輸與日本武士,不僅加裝鳳翅,而且抹額正中心還加裝各種裝飾造型如神獸,吉祥圖案等。
明代最華麗的鎧甲形制,當屬圖中這樣的明式明光甲,兩個裝飾著吉祥圖案的明光胸鏡,下面一個碩大的獸吞腹甲,證明是與唐代鎧甲一脈相承的,從唐代一路演化,形成最後的定型款式。各部位的圖案、造型都程式化,章法可循。
無論鳳翅盔、還是明光胸甲,別緻精巧造型的盔形,其實都是理想化的產物,多見於校閱甲、儀式用甲。不是真正意義的戰甲。真正的戰甲大多裝飾形式採用多種甲片組合,即全身鎧甲不同部位採用多種形狀的甲片組成。即簡單又美觀。
明朝甲胄主承襲著宋代甲胄,最具標誌性的的制式化明甲就是"鳳翅甲"。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那種兜鏊帶有華麗的鳳翅抹額,身甲是>所展現的經典款式結構的大鎧。顯示出明宋這兩個中國鎧甲,發展關鍵期之間穩定的持續性和繼承性,當然比之宋甲,明式大鎧也有了一些增刪演進。比如束甲絛的變化,兩宋尤其南宋時期束甲多是地採用繩、皮帶和衣勾,目的只是束緊胸腹部的甲衣,保障行動的敏捷麻利。而明代束甲絛則多用富有裝飾性的寬幅絲錦帛帶為之,更鮮明的特徵就是束甲絛正中佩綴金屬制的圓護,也就是後世所謂"護心鏡(前胸)"「掩心鏡(後背)」。有的鎧甲上,束甲絛還與腹部護甲以及鶻尾相互弔掛連接,組成鎧甲的一個附加體系。更增添了胸腹要害部位的防護能力。
從唐代開始,中國甲胄就非常注重束甲,使得甲身緊貼,宋代起,簡化為胸部橫束一條繩絛或革帶,但不做裝飾,明代開始在此處做起裝點,加裝一個護心鏡。背後一個掩心鏡。
我們再談一下腹甲,明甲腹護較宋元時期更大且厚重,附以"抱肚"緊束,使身甲更加體貼,腹甲之下大多還垂吊一條寬大的倒三角形甲件。多型如魚形,故而俗稱為「吊魚」。後來吊魚又被國粹京劇應用到舞台服飾上,並被藝術性地誇張作大,成為道具甲胄--大靠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個部件。
圖中兩個武士裝束顯示了魚形鶻尾,這是明代特色的裝束
明甲另一個進步,就是的腿裙增添了弔掛設施,晚唐五代以及宋代,鎧甲都有長達腳踝的腿裙,這樣可以有效保護武人騎在馬上的雙腿。不過也給武人下馬後的徒步帶來不便,明甲增添了弔掛設施,徒步時將裙角吊起,大大方便了行走,上馬後再放下,又可保護腿腳。
明甲增添了弔掛設施的腿裙
宋代之前甲胄有一個小缺陷,既頭盔護項與肩部之間相互接觸,兩者甲葉容易發生刮擦阻掛,嚴重影響頭部轉動,為解決這個問題,宋代開始是通過在肩部披上一塊布錦織物,隔開兩者,到了明代,發展成為一種類似近代挑夫墊肩式樣的肩甲,稱作"苫肩",多用皮革厚氈製成,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多了一層對肩部的保護。這種「苫肩」在京劇靠甲中也叫「三尖」,明顯是苫肩的諧音。
從宋代起,中國武士就總在肩部披件披肩式的附件。這個物件大家總以為是裝飾用的,其實,如果是裝飾,就這是為防止頭盔頓項上的甲片與肩部的甲片發生刮擦阻掛。而披上的帶有隔離目的的。
明朝雖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號召,但無論政律制度、社會風俗仍不免處處殘留有前朝的遺痕,作為關係到國家社稷安危的軍事戰備技術,更是較少阻障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滲透汲取,明既是從世界霸主,蒙古手中奪取政權的,百年前空前強盛、令世界顫慄的蒙古兵器甲胄技術定會為明代留下十分有益的財富,這在明軍衣裝甲胄乃至兵器上都有很明顯印跡。
常見的傳統式樣大鎧多是很隆重的長甲身,配以各種紮緊用的束帶、包肚之類的附件,雖然外表很威嚴,但很繁瑣,穿脫不易,所以很實用的短甲也是很多的,這種短身甲叫齊腰甲。
明代增添了許多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蒙元事物的新式鎧甲。比如曳撒甲,就是以蒙元時期流行的中亞式樣的服飾款式改造的鎧甲,具有穿脫方便的優點。蒙古鎧甲常見的大對襟式樣,也成為明代鎧甲最常使用的款式,甚至皇家御林軍已經皇帝本人的鎧甲也多採用這種款式。不僅有類似今天「大衣」式樣的大對襟,而且也有小對襟,只及腰部,這種與腰部齊平的鎧甲明代稱為齊腰甲。
齊腰甲
明朝軍隊廣泛大量地使用鎖子甲,各國各地發現的明代甲胄遺物,十有八九都是鎖子甲形式。從一些史籍典冊的記述中,可知明代既使普通士兵也能配備。
在唐代還要靠西域進貢的鎖子甲。而元代,蒙古橫行歐亞,虜獲無數歐亞各地的兵器甲胄以及製造工匠,歐亞武士最常見的鎖子甲也成為蒙古鎧甲的主流,明朝鎖子甲的流行與此不無關係。不過元明時代鎖子甲除了使用與世界各地鎖子甲相同的品種,比如今天針織毛衣一樣的圓筒狀外,明代鎖子甲也逐漸演化出一種中國特色的品種,這種新鎖子甲摒棄套衫款式,回歸中國傳統甲衣款式,平面地構成一個個方塊狀部件,然後履著在一塊塊甲襯上,形成中國甲。傳統的組成單元:披膊、胸甲、背甲、腿裙,而且為了增加鎖子甲過於單調的裝飾,還將一些花朵狀的甲片與鎖子甲勾嵌在一起,有諸如「鎖子勾嵌梅花甲」之類的美稱。
和西方中亞那種常見的毛衣似的筒袖式樣不同,中國的鎖子甲,往往是將鎖子甲聯綴在一件件衣片上,形成平面狀的護件,和常見的甲胄款式一致。可謂中國特色的鎖子甲。
鎖子勾嵌梅花甲
明代還有一種結構簡單,便於快速製做的「全鐵甲」,全甲由幾塊大片的鐵板構成完整甲身,並附以鐵面,鐵手等附件,穿著後有全身防護效果。
明代鎧甲防護面可以涵蓋身體大部分區域,除了眼睛、腳底,其他所有地方都有嚴密的防護,許多關鍵部位,甚至製作有專門的護甲,比如許多人都會忽視的腋窩,這其實是戰鬥中最容易受傷的部位這一,明甲有專門的腋甲。再如咽喉,這也是人體最要命的要害部位,明代也有專門的護喉甲件,而且形狀比日本所謂「喉輪」更加形似圓輪。
明代有多種保護面部的護甲
這件明代石像展示了更直接有效的喉頸護甲。這是現存歷代作品中罕見的,揭示了一種被遺忘的古代護具,類似日本的喉輪,而且其圓形更能闡釋為何稱為「輪」。日本之喉輪的來歷是否與中國有關,也未可知。
面部是五官所在,重要性與頭顱一般無二。明代有多種保護面部的護甲,除了可以遮蔽面部的寬大兜鏊護項,還有專門的面具形狀的面甲,這種面具既有日本鬼面一樣整鑄的鐵面,也有像魚鱗甲一樣的帶有柔韌性的面甲。
要說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要數以棉布為主要面料的布面甲,在中國的發揚光大。布面甲在蒙元時期,開始大量普及使用。蒙古的布面甲還主要是防弓矢。到了明代人們更是發現,將一定重量的棉絮納實,浸濕再踏實成厚布氈,對鳥槍彈丸有不錯防護力,故布面甲派上大用場,由於明代火器越來越重要,威力越來越大,布面甲也日漸成為主要配甲。
明代布面甲復原像
終使明末清初之時,布面甲大有獨霸的勢頭。明代布面鎧甲有兩種,一種是外表是幾層棉布為表,裡層則綴滿鐵甲片,這其實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棉襖甲」的反穿形成的一種「新式樣」。另一種則是里外全都是棉布棉絮組成。是不折不扣的棉甲,對原始火器的防禦能力還是不錯的。正因為如此,在火器越來越成為戰爭主要武器的明清時代,布面鎧甲成為主流。其實這也是甲胄應對熱兵器的一種歷史趨勢。由此可以說,中國甲胄的發展一直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布面甲含兩種形式,一種是外表是布面,裡面是鐵甲片的,稱作暗甲
中國鎧甲和世界各國鎧甲一樣,除了軍事防禦功能外,都同樣講求藝術性所賦予的榮耀感,無一例外都需要裝飾,布面甲的裝飾形式與金屬鎧甲完全不同,採用印染刺繡華麗圖案實現,這樣明清布面甲,越來越注重採用異彩紛呈的圖案美化鎧甲。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揭秘明朝最強騎兵部隊——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刀具應該如何保養?這5點或許能解決你的煩惱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