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長,物象千萬:國家寶藏《上陽台帖》與道士李白
《國家寶藏》第二季已經正式開播。
筆者曾在《從文物中探尋道學思想》一文中,帶大家領略了商鞅方升、顧愷之的《洛神賦》等國寶背後的道學知識。
那麼,此次展出的國家寶藏內又藏有哪些玄機呢?
本文通過對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李白親筆《上陽台帖》,講述李白與高道司馬承禎相遇、李白早年的慕道生活。
1
上陽台觀
《上陽台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料圖)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上陽台帖》,為李白現存的唯一書法真跡。
其文為李白於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的王屋山尋找高道司馬承禎未果,有感而發寫下的25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啟功先生曾評此帖:「用筆不循故常,天馬行空,吻合於李白詩風豪邁不羈,宜為太白真跡。」
《上陽台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料圖)
所謂「上陽台」,即陽台觀。陽台觀地處王屋山,被列為十大洞天之首。
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曰:「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
《天地宮府圖·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治之。」
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共游陽台觀,得知司馬承禎早已仙逝,有感而發,並寫下傳世。
成語「山高水長」,比喻人的風範或聲譽像高山一樣永遠存在,李白用它來表達自己對司馬承禎的尊崇。
2
仙風道骨
仙風道骨(資料圖)
我們常稱道人「仙風道骨」,這個詞便來源於李白與司馬承禎的第一次相遇。公元725年,李白與司馬承禎相遇於江陵。
司馬承禎稱讚李白其人「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八方之遠(資料圖)
所謂「八極」,意為八方極遠之地。《莊子·田子方》中有「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淮南子·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高誘註:「八極,八方之極也,言其遠。」
這句話對李白後來的人生以及詩文創作影響很深。二十五歲的李白遇到了心目中「神仙」——司馬承禎。
神仙的一句話「仙風道骨」給了李白莫大的讚許,李白將這樣的相遇稱作「鵬遇希有鳥」。所謂「希有鳥」,是傳說中神鳥。
《神異經·中荒經》中有「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李白一生以「鵬」自喻,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的勉勵。他口中與神仙的「遇」,更是一種「知遇」。
「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於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網;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揚。我呼爾游,爾同我翔!」
司馬承禎(資料圖)
司馬承禎,法號道隱,人稱白雲先生,曾寫「時既暮兮節慾春,山林寂兮懷幽人。登奇峰兮望白雲,悵緬邈兮象欲紛。白雲悠悠去不返,寒風颼颼吹日晚。不見其人誰與言,歸坐彈琴思逾遠。」
如此心境之人,年輕的李白自當仰慕,並將其作為一生的老師對待。得知白雲已逝,內心中的敬仰與思慕,催生了李白內心無盡的回憶,留下了這千古流傳的《上陽台帖》。
3
與道士游
飲中八仙(資料圖)
李白從小就慕道,曾寫:「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自古以來,蜀中道教氣氛濃厚。在未出蜀前,李白便於當地的道士交遊,並寫下了大量的詩文。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這是《將進酒》里的一句,其中「丹丘生」便是道士元丹丘。
我們在李白的《元丹丘歌》里看到這樣的元丹丘:「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
琴簫合奏(資料圖)
如果說司馬承禎是李白心中的神仙、老師,元丹丘就是他修行的道友。
二十歲的李白與元在蜀中相識,而後更是與之一起在河南穎陽嵩山隱居,並認識了胡紫陽。
元丹丘對李白的修道生活影響很深,李白曾寫十餘首詩文贈與這位「長生不死」的道友,諸如《題元丹丘穎陽山居》《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等等。
求仙慕道(資料圖)
李白、元丹丘隨胡紫陽學道,曾寫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詩曰:
「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復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
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松雪窗外曉,池水階下明。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終願惠金液,提攜凌太清。」
詩中體現出李白的求仙思想。
看李白早年的慕道生活:「十五游神仙」,二十歲遇到道友元丹丘,二十五歲遇到心中的「希有鳥」。
這些道緣,對其一生的精神信仰和思想境界影響很深。
與其說《上陽台帖》是李白才情的釋放,不如說是詩仙李白對「道」、對人生中的「知遇」的一種詮釋。
(編輯:見石)
聲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