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辨綱領,辨次第

辨綱領,辨次第

辨綱領,辨次第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及中國傳統哲學。遵母音老人囑咐,於 2000年後, 隨緣授手,利益有緣。

綱領,即是修行的要領。提綱,則眾目全張。挈領,則襟袖皆至。那麼,如何是《佛說阿彌陀佛經》的綱領呢?《佛說阿彌陀佛經》的綱領就是,信願持名,往生凈土,究竟成佛。

信,既包括信自,也包括信他。

所謂信自,就是信自己現前這個無相真心,無內無外,十方世界,恆沙國土,只是現前這一念真心中的物。蕅益大師云:「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1]一旦證悟了這一念真心,回歸了這一念真心,便是往生到了極樂國土。若如是信,是名信自。

所謂信他,就是信佛所說,決無誑語,依教奉行,決定往生。蕅益大師云:「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2]如是而信,是名信他。蕅益大師云:「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3]「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諸人還信否?若也信之,即名信他,亦名信佛。

諸佛祖師,皆言十方凈土,盡在諸人現前這一念心中。諸人還信否?若也信之,即名信佛。既然十方凈土,盡在諸人現前這一念心中,那麼,往生凈土,即是往生諸人現前這一念心中,回歸諸人現前這一念心中。

心即凈土,凈土即心,離心之外,更無凈土。離心之外,若有凈土,則非佛教。自心不歸,願往他處,則非佛義。若非佛義,依而行之,不得往生。

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名自性心。心是本來心,佛是本來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不假外求,直取心源。世人信不過,故勞他世尊,曲垂方便,教令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佛者,當信自心是佛,當證自心實相,當歸自心本覺。證得之法,回歸之徑,乃所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如此用功,久久純熟,一機來臨,便能根塵脫落,彌陀現前。這時,若能識得,即名見佛,亦名見性。這時,則見法界全體,無量萬相,無非是我。此我是真佛,此我是極樂。除此一真外,更無有人我。到了這裡,覓一毫自他,了不可得,哪裡更有什麼心外來的佛?

端正見地,直取心源,乃往生凈土之要門,超生脫死之捷徑。依此見地,如是而修,自然洞徹心源,了達自性,不動一步,即到西方。當下即西方,西方即十方,起心動念儘是紫磨金容,舉手投足無非古佛道場,法法皆妙,相相歸宗。於斯見得,管取開懷大笑。

如上所說,諸人還信么?

願,就是願離娑婆,往生凈土,圓滿成佛。有此大願,足以勵行。有此大行,定能證悟自性,定能往生凈土。凈土在哪裡?經云:「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分明是說,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土二名,同指一實。既然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那麼,往生凈土,即是回歸自心。蕅益大師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4]可見,往生凈土,並非往生他方,而是往生自性。

問:自性真妙體,廣大無有邊,迷時未曾出,悟時未曾入,於此自性中,如何生自性?

答曰:迷時執幻有,波波無有期。悟時達本真,妙用無有窮。猶如夢中人,脫離夢中苦。一旦夢醒時,夢苦無有蹤。眾生生極樂,猶如醒夢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若有去來相,依然在夢中。

持名,就是執持名號。執,即抓住不放。持,即持之以恆。名號,即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心念耳聞,綿綿密密,密密綿綿,妄念若起,亦不理睬。如是念佛,如是觀音,阿瀰瀰陀,即得現前,或曰自心實相,即得現前。此時,若能認出這個不生不滅、本自清凈的自心實相,即是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曰往生圓照十方的自性凈土。

持名念佛這個法門,猶如西方三聖所表。大勢至菩薩表念佛,觀世音菩薩表觀音,阿彌陀佛表自心。我們把西方三聖結合起來看,那就是念佛觀音,觀音念佛。念佛觀音,觀音念佛,以此方便,隔斷妄想,直下識取,自心實相。運用念佛觀音的方法,證悟自心實相,這便是《佛說阿彌陀經》的修行綱領。

信願持名,往生凈土,究竟成佛,這是《佛說阿彌陀經》的綱領。然而,信願持名,不可用作向外喊他。何以故?向外喊他,即成人我。往生凈土,不可作移民搬遷想。何以故?若言搬遷,即是外求,即是流浪。究竟成佛,不可作修成一物想。何以故?佛不屬修,若言修成,修成還壞。徹悟大師云:「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凈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凈土法門,而種種般若凈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5]又云:「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6]可見,《佛說阿彌陀經》,種種言說,種種譬喻,悉皆指歸本源真性。

辨次第

依據凈土宗行人的證量,他所往生的凈土,有四種凈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亦稱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這四種凈土,標誌著凈土宗行人的清凈程度,標誌著凈土宗行人的修證階位。這四種凈土,不在心外,皆是諸人心上的事。離心之外,豈有四土,待人往生?昧卻自心,外求凈土,如此作為,即是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心若顛倒,不得往生。蕅益大師云:「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既然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外,那麼,西方四土,豈在心外?西方四土,乃至十萬億土,盡在我人現前一念心中。蕅益大師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剎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凈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7]

既然極樂凈土,不在這「現前一念心」外,那麼,如何是這「現前一念心」?答曰:此心無始,此心無終,此心無涯,此心無形,歷歷目前,周遍十方。這個妙明真心,這個無相真心,是個「原本的真實」。迷時未曾失,迷在幻影中。悟時未曾得,復其真妙用。信而未證者,鬚髮廣大願。如法勤修持,願見阿彌陀。見了阿彌陀,悟了自性心,是名不顛倒,是名生凈土。蕅益大師說:「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一、凡聖同居土。行人心上,有凡有聖,凡聖同居,是名凡聖同居土。行人心上,有無量的背覺合塵、追逐幻影的凡夫,也有無量的誓出三界、不受輪迴的聲聞和緣覺,也有無量的舍塵向覺、誓願成佛的菩薩。行人心上,有凡有聖,凡聖同居,是名凡聖同居土。切不要以為,有某個地方,那裡既有很多的凡夫,也有很多的聖者,凡夫與聖者共同居住在一個地方,猶如大家共同居住在地球一樣。若這樣想,即是心外求法,即是顛倒妄想,那就不是佛法了。

二、方便有餘土。凈土行人的心上,雖有種種習氣,然而,凈土行人不住習氣,不住凡夫位,不住羅漢位,乃至不住菩薩位,而是藉助方便法門,唯求度盡自性眾生,究竟成佛,是名方便有餘土。以佛眼觀之,凡夫,二乘,乃至菩薩,皆不可得,皆是究竟成佛的方便行位,如夢如幻,無有實際。

住在方便有餘土的人,藉助方便法門,秉持方便正見,不與凡聖同纏。然而,法縛還在,法見難捨,還不究竟,還不徹底,故稱方便有餘土。

切不要以為,有一個地方,居住在那裡的人,全是羅漢與菩薩,全是諸上善人。方便有餘土,不在心外,若向心外求,即非菩薩。何以故?萬法盡在心中。莫說諸上善人在諸人心中,即使西方極樂國土,乃至十方恆沙諸佛,也只是諸人現前一念心中物,不在心外。若向心外求,即非佛法正見。

三、實報莊嚴土。凈土行人的心上,雖有種種習氣,然而,種種習氣,已不奈何,於男娶女嫁中行菩薩道,於父慈子孝中行菩薩道,於喜怒哀樂中行菩薩道,於送往迎來中行菩薩道,於觸目遇緣中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度無量眾生。度無量眾生,消無量習氣。依佛起用,行菩薩道,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實報莊嚴土。於極樂國土中,供養十方諸佛,還至本國,飯食經行。如此境界,是名實報莊嚴土。

四、常寂光土。徹證實相,全然斷惑,此乃常寂光凈土,此乃佛之所住。佛有住否?佛之所住,無所住處。猶如大海,變現無量漚相,不住任何漚相。此乃法身如來所住之地,也是眾生的本來面目。這裡絕對,這裡不二。既然絕對,既然不二,哪裡還更有什麼能住與所住?證得絕對,融入絕對,是名常寂光土。這裡無凡夫,所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裡無二乘,所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所謂「無苦集滅道」。這裡無菩薩,所謂「無智亦無得。」這裡,一無所得,這裡,具足萬法,所謂「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凈土世界,一切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皆是自性彌陀的本然如是。

四種凈土,乃現前一念心所現之物。自心凡聖摻雜,即是凡聖同居土。自心方便有餘,即是方便有餘土。自心實報莊嚴,即是實報莊嚴土。自心常寂如如,即是常寂光土。四種凈土,標誌著自心清凈的程度。四種凈土,實屬我人現前一念心中事。

蓮池大師云:「世出世間,無一法出於心外。凈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譬之瓶環釵釧,器器唯金。溪澗江河,流流入海。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迴向菩提者,凡所修為,咸願往生,是名迴向,而向無他向,迴向西方者,迴向自性也。」[8]

蕅益大師云:「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知靈覺之性,恆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四空,依舊迷己為物,認物為己。若能直觀現前一念,的確不在內外中間諸處,無體無相,無影無蹤,但有一法當情,皆心所現,終非能現。此能現者,雖雲量同虛空,亦無虛空形相可得。若有虛空情量,又是惟心所現之相分矣。一切時放教歷歷明明,空空蕩蕩,亦不認歷歷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以心體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故。了知一切惟心,心非一切,忽然契入本體,一切語言公案,無不同條共貫矣。」[9]

徹悟大師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凈土,總在其中。」[10]

諸佛祖師,皆言彌陀凈土,不在心外。既然如此,往生凈土,又往生何處?回歸自性,如是而已。回歸自性,即是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即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往生凈土,名異而實同。不可離心之外而求往生。離心之外,別求往生,即是外道。離心之外,別求往生,即是輪迴。



[1]《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三十七冊,第三六四頁中。

[2]《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三十七冊,第三六四頁中下。

[3]《凈土十要》卷第一。《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六四五頁上。

[4]《凈土十要》卷第一。《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六四五頁上。

[5]《徹悟禪師語錄》卷下。《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三四三頁上。

[6]《徹悟禪師語錄》卷下。《卍續藏》第六十二冊,地三三八頁上。

[7]《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二九〇頁下。

[8]《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八頁上。

[9]《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嘉興藏》第三十六冊,地二八〇中。

[10]《徹悟禪師語錄》卷上。《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三三二頁下。

辨綱領,辨次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了明心地的人,動靜凈穢都是心
修心中心法至二三千座,仍不起用者何也?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