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評論之十三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評論之十三

科技日報評論員

科學素質是決定人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國民科學素質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和國家創新能力的社會基礎,關乎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發展。尤其在我國,科學是近代舶來品,國民科學素質也非自發涵養而來,科普工作更成利害攸關的緊要任務。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普事業實現了從自發到有組織有計劃、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飛躍。特別是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從2005年的1.62%、2010年的3.27%、2015年的6.20%,逐步提高到2018年的8.47%。

與此同時,科普發展理念從普及向傳播、再向參與不斷轉變。由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構成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基本建立,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科普活動已形成品牌效應,推動科普更加公平普惠,成為人人可以享有的公共產品和發展權利。以上種種,都為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很多實際問題上,我們還是時常暴露出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上的欠缺。比如,面對核能、PX項目、轉基因等社會事件引發公眾關注的熱點科普話題,科學界的聲音往往顯得微弱、遲緩和被動,有些事件甚至陷入雙方無法理性對話的邏輯怪圈。再如,生活中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其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亦可能無法辨識反科學、偽科學的流言和謠言。

沒有基本的科學知識,就無法對實際問題做出客觀判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也不等於有基本的科學素質,我國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特別是在進一步加大科學知識普及力度的同時,更要強調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理念。

科普工作需要高水平專業人才,其科學性和我國公眾對科學權威的信賴,決定了每位科研人員對科普工作責無旁貸,廣大科技工作者是我國科普事業的倚靠力量。當前,科研人員評價機制普遍缺乏對做科普的認可和激勵,亟須完善科普人才培養和動員機制,建立科研與科普結合機制,廣泛調動知識界做科普的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個重要論斷,明確了科普工作支撐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高度,也為我們指明了今後科普工作的方向:不僅要繼續創造出好的科普產品,啟迪民智、提升公民素質,讓公眾普遍享受到科學帶來的福祉;更要逐漸從被動轉為主動,讓公眾真正成為科學發展的主人,在國家科技發展進程中有作為、有擔當。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基因編輯嬰兒知情同意書曝光:感染艾滋不負責,資金來源南方科技大學
「蛟龍」新母船今日下水!中國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