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中的石構件——石台階
古代建築中的石構件——石台階,台基面離外地面有一定高度。因此,要做踏跺方能上去。
踏跺,也叫踏步。漢族古建築中的台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於台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清代叫踏跺。它不僅有台階的功能,而且有助於處理從人工建築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
皇宮的正殿則有三處台階,中間的一處台階叫陛,皇帝的尊稱「陛下」即由此而來.中間台階的當中還有一條陛石,上面雕刻著龍風雲紋,那是帝後通行的紅地毯——御路。有的高規格的殿堂,中間台階也有設置這條「御路」,以示尊貴。
台階又稱踏步,通常有階梯形踏步和坡道兩種類型。
這兩種類型根據形式和組合的不同又可分為:
1.御路踏跺:一般用於宮殿與寺廟建築,這種台階中的斜道又稱輦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緩,是用來行車的坡道,通常與台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
2.垂帶踏跺:在踏跺的兩旁設置垂帶石的踏道,最早見於東漢的畫像磚。
3.如意踏跺:不帶垂帶石的踏跺做法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於住宅和園林建築。
4.坡道或慢道:是用磚石露棱側砌形成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於室外高差較小的地方。
從等級上看,御路踏跺高於非御路踏跺,垂帶踏跺高於如意踏跺。
御路踏跺
一般用於宮殿與寺廟建築,這種台階中的斜道又稱輦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緩,是用來行車的坡道,通常與台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用來鋪設御路的石塊就叫做「陛石」。既然是鋪設御路,所以石塊都是漢白玉或大理石之類比較珍貴的石料。石塊表面還雕飾有各種精美的紋樣,尤其是龍、雲、山、海之類最多。
垂帶踏跺
垂帶是踏跺兩側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條石。有垂帶的台階稱為垂帶踏跺,這種台階須在下面放置一個稱為硯窩石的較長的條石,以承托垂帶,硯窩石(象眼石)上表面較地面略高或與地面齊平。垂帶踏跺之下還鋪有一層石板,叫「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於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宋代以前,建有兩座垂帶踏跺,東邊的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的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如意踏跺
台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台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於較大的建築,人流量較大的門口的踏步,也用於住宅和園林建築。
一、台基的作用
①承托建築物
②防潮、防腐
③彌補中國古建築不甚高大的欠缺
④台基的高度代表著建築物本身的等級及主人的階層、身份和社會地位
二、台基的四種等級
①普通台基
用素土、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hāng)築而成,高約數十公分,常用於小式建築。
②較高級台基
由磚或石建成,較普通台基要求高,台基上還建有漢白玉欄杆,常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中次要的建築。
③更高級的台基
稱為須彌座,又名金剛座,採用條石砌成,磚石上有凹凸的線腳和各種紋飾,台上建有漢白玉的欄杆,常用於宮殿或寺院內主要殿堂等建築。
④最高級的台基
由幾個須彌座疊加而成,從而使建築顯得更為雄偉高大。常用於級別較高的建築,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和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等。
太和殿和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也是中國古建築中著名的三大殿之一。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舉行殿試及出席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三大殿都健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三層須彌座台基上,顯得高大、雄偉、莊嚴。
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聖偉大。
裝飾性很強、凹凸線腳、蓮花、卷草紋飾,四周建有漢白玉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