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改造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並深度解構這位紐約裝置藝術家
Tom Sachs and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
近年 NASA 元素急速升溫,成為各界品牌的主要靈感來源。如把時間軸往前看,追溯歷史經過,絕對要歸功於「Tom Sachs」一人。相信很多人認識 Tom Sachs 這名字也是源於他與 Nike 的聯乘鞋作,但除了這雙「NIKECRAFT:Mars Yard Shoe」之外,真的深入了解 Tom Sachs 的人又有何多呢?適逢本回是 NASA 紀念專題最終章,HYPEBEAST 便為讀者們一一解構 Tom Sachs 的成名經過,也希望讀者們知道一點,這位藝術家的創意與思想比起那雙鞋作更富前瞻性!
不用多作介紹,相信各位對「NIKECRAFT:Mars Yard Shoe」這款話題作並不陌生,早於 2012 年誕生,在當年 Jordan Brand 的籃球鞋熱潮下,其實這雙鞋作還未有引起甚麼巨響,但如今已在二手市場誇張的升幅至 3 萬多港元,而且並不是「有價冇市」的假現象,其升值潛力至今仍未有停止的跡象,原因簡單,就是 Tom Sachs 一直視此創作為一枚藝術品,而不是單單一雙普通的球鞋。無容置疑,「NIKECRAFT:Mars Yard Shoe」 的出現帶給 Tom Sachs 很高的收視,亦將他的名字注入到每位的腦海之中,然而其實這位紐約當代裝置藝術家早於 90 年代經已在美國聲名大噪。
「NIKECRAFT:Mars Yard Shoe」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內部結構一覽
HYPEBEAST 獨家公開 HOLYMOUNTAIN CO. 創始人 Vier Cheung 進行鞋履拆解過程!
十月中初次亮相的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是兩大單位的第三回合作,這次的設計理念沿用以往登陸火星的元素,採用了雙層設計,外側由可對抗外太空極端環境的耐用白色 Dyneema 物料包裹,加強鞋作的防水與保暖性能,更以功能規格為本的尼龍帶與索扣設置打造固定系統,有助用戶容易穿脫,內層便延續了第二代的 Mars Yard 的藍本,搭載著淺藍色 TPU 中底和 SFB 外底,成為了又一「離地」的鞋款藝術品。
創作的意義,就是帶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在球鞋世界中,拆解與重組已成為了文化潮流,但大多也只會停留於一些普通的鞋作之上。而就在最近,本地男生時尚單位 HOLYASTERISK 的成員 HOLYMOUNTAIN CO. 中的創始人 Vier Cheung 便破天荒地把這雙極度限量之作進行自行改動,將外層白色 Dyneema 物料剪去,保留著內層鞋身、尼龍帶索扣與鞋底,立即將鞋款注入煥然一新的感覺,更可配襯著日常衣物,大大提升了穿用的時間,絕對是創新的思維與表現,但據悉這款 Customized 的 Mars Yard Overshoe 是非賣品。
Vier Cheung 改造後的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
THE HISTORY OF TOM SACHS:踏上藝術之路
「ALWAYS BE KNOLLING」。
Tom Sachs
於 1966 年在紐約市出生的 Tom Sachs,正值美蘇冷戰以及軍備競賽的時期,世界放眼在地球以外的領域,探索太空成為世界的大趨勢,就是這個氛圍的籠罩下,Tom Sachs 慢慢對 NASA 以及外太空文化有著無盡的幻想,高中過後,Tom Sachs 更遠赴倫敦修讀建築學並進行深造,回到美國時間,更跟隨著名建築師 Frank Gehry 學習兼工作,也潛移物化地參透了現今 Tom Sachs 經常提倡的排列藝術(Knolling),為他打開了藝術家之門。
排列藝術(Knolling)
直至 1994 年,當時 Tom Sachs 獲得紐約時裝品牌 Barneys 的邀請,為店內布置聖誕節櫥窗,最終製成品沿用了他個人的有趣怪誕思維設計了名為「HELLO KITTY NATIVITY」的耶穌誕生場景,當此藝術品公開後,整個藝術界也得到了各界的關注,並對 Tom Sachs 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作品也同時開始吸引到世界不同名店,並為這些品牌設計出多款有著反思且富商業性的裝置藝術品,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包括「ChanelGuillotine (Breakfast Nook)」、「Chanel Chain Saw」、「Prada Death Camp」、「Prada Toilet」、「HERMéS Value Meal」與「Nutsy』s McDonald』s」等等。
HELLO KITTY NATIVITY
TOM SACHS WITH NASA:以藝術重塑外太空探索現場
SPACE PROGRAM
憑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Tom Sachs 繼續展示其個人的無限可能性,他的展覽模式開始不只留於靜態層面,當中最具標誌性的絕對是 2007 年 9 月所策劃的首次升空演出「SPACE PROGRAM」,在展覽中,Tom Sachs 將 NASA 的登月升空過程完美模擬出來,當中太空人穿著的太空衣以及 1:1 登月艇與艇內的各種部件,也由 Tom Sachs 及團隊以不同的木材製作,將整個登月任務活現眼前。
來到 2012 年,Tom Sachs 對於銀河太空的幻想再度升華,為期四周的「SPACE PROGRAM:MARS」的展覽更加是史詩般厲害,選址於紐約 Park Avenue Armory 的巨型大廳 Wade Thompson Drill Hall,打造出面積高達 55,000 平方英尺火星的場景,並設計出均是以 1:1 比例製作的火星探索車、任務控制台、發射台與火星石塊等等。在整個表演中,Tom Sachs 更細緻地呈現出從地球至登陸火星的各種場景,包括火星遊歷、收集樣品及拍攝火星景觀,更幻想在火星上的各種生活日常,打造出這次破天荒的大規模演出。
SPACE PROGRAM:MARS
TOM SACHS x NIKECRAFT?實驗性研究開發真相
Tom Sachs x Nike「Mars Yard Overshoe」
從 Tom Sachs 與 Nike 的合作企劃時間軸上觀看,無疑的是大家也認為「NIKECRAFT:Mars Yard Shoe」是兩大單位的首次聯乘,但其實早在 2007 年雙方已經接觸,而且首對創作的鞋作命名為「Lunar Overshoe」,當年的藍本便是本年 10 月初次亮相的出現「Mars Yard Overshoe」,其設計靈感來自冬季的紐約,下雪與濕滑的街道以致鞋履經常濕透,引為了 Tom Sachs 希望製作出一雙防水防滑的鞋作,大前提也是以功能性為本,當時 Tom Sachs 便聯同 Nike 的創意總監 Mark Smith 與前 Nike 設計師 Tiffany Beers(Nike Mag 自動綁帶未來球鞋的主設計師) 構思及研發一雙登月的鞋履,但當年卻因為一些技術的原因,便將這個計劃擱置,後來才正式出現 NIKECRAFT:Mars Yard Shoe 以及 NIKECRAFT:Mars Yard Shoe 2.0,所以如果說 Mars Yard Overshoe 是 Tom Sachs 與 Nike 的第三代球鞋,那便大錯特錯了。
Interview with ASTERISK:從手制小冊子一覽 Tom Sachs 藝術思維
香港潮流店鋪 ASTERISK
大概大家對 Tom Sachs 的認知也是來自 NikeCRAFT 「SPACE PROGRAM:MARS」這雙鞋履,如細心發現,兩代的鞋作中也會附上一本袖珍小冊子,薄薄的版本卻滿載相當充裕的內容,其排版更表現出 Tom Sachs 獨有的創意,透過相片、手繪字體與各式各樣的剪貼方式,製作出視覺豐富的實體書籍,然而這本 Zine 的誕生絕不是首次的出現,在以往不同的展覽與日常創作中,Tom Sachs 亦推出過不少,當中一些更由他親自進行釘裝,除了欣賞其鞋作之外,周邊的產品書藉亦是另一了解 Tom Sachs 背後藝術風格的關鍵元素。本回 HYPEBEAST 便找來了 ASTERISK 主理人進行訪談,多角度了解 Tom Sachs 的吸引之處。
什麼時候留意到 Tom Sachs 這名裝置藝術家?
ASTERISK 主理人:
大約在 2008 年的時間,從英國一位朋友口中認識 Tom Sachs 這位藝術家,之後慢慢便開始透過書本與雜誌來了解他的背景。
Tom Sachs 有那些元素吸引著你?
ASTERISK 主理人:
Tom Sachs 在 80 年代末大學畢業後,便在建築師 Frank Gehry 的工作室工作,他從這位當代的建築大師身上學到木工上的技術基礎,後來,當 Frank Gehry 接下義大利傢具品牌knoll 的工作,為他們製作一些木製傢具的樣辦,Tom sachs從旁協助製作,通過林林種種的實際木工製作,建立作為一個Craftsman 的自信。90 年代初期,Tom Sachs 還未有作為Artist 的自覺,他只是對各樣東西重新組裝感到強烈興趣,開始製作各種具功能性的裝置。我比較喜歡他在 1999 年展出的「LAV A2?,那是一個洗手間,他用了木材、塑膠、鋼材等物料製作,將人們不以為然的東西重新再造,變成裝置,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今天藝術界對 Tom Sachs 的擁戴,某程度上基於他的作品為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戲劇性和藝術體驗,這點他做得很稱職,不過,他令人佩服的並不是他的 Presentation,是他從來都不是空有概念,不會製作出故作高深但含糊其辭的作品,他的作品既有技術的靈巧,也有靈犀般有意無意的粗糙,其實是個功底深厚的工匠,只是以藝術家的形式示人而已!為何會收藏 Tom Sachs 的小冊子?
ASTERISK 主理人:
希望透過他製作的 Zine,對他有多一些的了解。Tom Sachs 那一款創作或是那一次的藝術展讓你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
ASTERISK 主理人:
應該是 2003 年在柏林舉行的「Nutsy』s」展覽、2006 年為The Fondazione Prada 創造的「The Island」以及 2007 年的「Space Program」,從書上重溫都覺得異常精彩。自己最喜歡的是 2012 年的「SPACE PROGRAM:MARS」,史無前例的將裝置藝術、電影、戲劇共融,以登陸火星為故事背景,升空、降落、收集樣本、探索,內容豐富,處理也巧妙。「If You Worship Money, You』ll Always Always Feel Poor. I Worship Innovation And I Always Feel Like I』m Not Doing Enough New Stuff. That』s My Impulsiveness.」——
Tom Sachs
部分資料來源
HOLYASTERISK
VIDEO PRODUCER
VIER CHEUNG/HOLYASTERISK
PHOTOGRAPHER
VIER CHEUNG/HOLYASTERISK,KEITH HUI/HYPEBEAST
DIRECTOR
ERIC CHAN
VIDEOGRAPHER
ERIC CHAN
TEXT
EDMOND LEUNG/HYPEBEAST
※Heron Preston x Carhartt WIP 2018 聯名系列完整公開
※近賞 Nissan 聯手 Italdesign 打造日產 GT-R50 藍色樣式
TAG:HYPEBE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