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心陽不振型胸痹的中醫施治

心陽不振型胸痹的中醫施治

中醫胸痹中,有寒凝心脈、氣滯心胸、痰濁閉阻、淤血痹阻、心氣不足、心陰虧損、心陽不振等近十大病因、病機、病理。前面已經進行了寒凝心脈、氣滯心胸等交流和分享,這一節從心陽不振切入。中醫中,心為君、肺為相、肝為將、脾為柬議之官、腎為大力士。可見心的重要性和關鍵。

心陽不振胸痹癥狀

心陰心陽合為心,陽為氣、陰為血,所以中醫認為:心臟的跳動,全賴心陽永不停息的鼓動,推動血液在體內周而復始地循環流動。氣血又是和全身體液融為一體的,在血液循行中化氣行水。那麼心陽即心氣足,氣血循環順利、人就健康,如果心陽即心氣不足,就會出現諸多弊端。

一是容易氣不化水、水濕停滯致脾失健運,進而食慾大減、脘腹脹悶、便溏泄瀉;二是水氣上逆心肺而喘咳胸痛憋悶等;三是水濕還可能外溢肌膚而腫脹。若心陽嚴重不足、衰微,就難以溫熙全身,出現形寒肢冷現象。若心陽虛脫外越,就會大汗淋淋、陰陽之氣不接而氣喘吁吁,此時脈微欲絕。

真武湯方劑

以上為心陽不振病理分析,而在實際生活中,若出現沒食慾、脘腹滿悶、形寒肢冷、尤其是四肢冰涼,以及大汗淋漓、便溏、下肢或全身水腫、心悸怔忡、胸悶胸痛等系列性癥狀,其中一定包含了心陽不振型胸痹證。治法自然是溫通心陽、化氣行水,主方可用真武湯等,臨症進行加減而治之。如胸悶氣短加人蔘、黃芪等,汗多加龍骨、牡蠣、浮小麥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番時代 的精彩文章:

五臟六腑和對應經脈之二
仙境中櫻花妝媚風景獨尊

TAG:禹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