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陵墓藝術中可以看出南北朝之間怎樣的差異?

從陵墓藝術中可以看出南北朝之間怎樣的差異?

帝王是建造墓室的主力軍。陵墓雖也是墓室,卻因為墓室主人非凡的身份,而變得地位崇高。

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帝王,算是死不逢時。政局動蕩,朝代更迭,導致社會經濟極其衰敗。朝廷也沒有實力大規模地營建帝王陵墓。頹勢始於曹魏時期。

相較於秦漢帝王陵墓,魏晉南北朝的帝王陵墓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大大遜色。這一時期的帝王陵寢制度發展史,沒有進步只見衰落。

就算是卓越的曹操,他死後所葬的高陵,規模也遠遠不能與漢陵媲美。

雖無力大規模營造,陵墓的安全防盜,帝王死後的安寧,卻同樣被帝王們高度重視。

因山為體的建築法,核心是隱蔽。與在世時希望自己揚名萬世不同,帝王們對陵墓地址的選擇都力求隱蔽與低調。恨不得旁人永遠難尋,是帝王們建造自己陵墓迫切的願望。

所謂因山為體的建築法,便是依山建造陵墓。在山體里開鑿龐大的墓坑,坑上或修建拱券頂,或修建穹隆頂墓室,甬道與墓前排水溝,也少不了。所不同的是,從陵墓導出的水,將引入墓前池塘,使陵墓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讓旁人瞧不出所以然。如此費盡心思,自然少不了不菲的成本。有的帝王陵墓的排水溝甚至長達數百米。

陪葬玉器

當那位不凡的帝王入葬後,人們會細心地回填封土,甚至還可能在回填夯實後,種上植物。經年累月,斗轉星移,帝王陵墓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還有誰能找尋到它的蹤跡呢?東晉南朝帝陵便是如此。

如果說魏晉南北朝的墓室建造獨具匠心,那麼他們的陵墓石刻制度則更加讓人驚嘆,散發著濃郁的藝術魅力,讓人沉醉。它正式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藝術寶庫王國里靚麗的奇葩。

陵墓石刻藝術,南北之間存有較大差異。

北朝,難見創新,大致沿襲東漢。南朝,則形成了自己獨創的規制。

南朝的陵墓石刻,普遍地配有成對的石獸、石柱、石碑,為標準化模式。三者在地位上的排列,分別是石獸、石柱、石碑。

墓室壁畫

不說多了,看石獸吧。

麒麟、天祿、辟邪為墓前的三種石獸,它們往往用整塊巨石鑿成。怎麼能辨別它們?見角便知。獨角的獸為麒麟,雙角的獸為天祿,無角的獸為辟邪。

巨石為身,這三種獸端的是氣勢雄偉。它們長三米有餘,高也近三米,雄偉卻不失精細。獸須、獸翼清晰逼真。更讓人驚嘆的是,連那體毛也被勾刻出捲曲的紋飾。如若有人站在它們身前,一定會感嘆此物若真啊!

除石獸、石柱、石碑外,明器更是展現出這時期陵墓石刻的精美。它的細膩雕刻,它的豐富炫目,無不讓人神往。它的魅力跨越時空的隧道,成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閃亮明珠。

「明器」,即「冥器」,魏晉南北朝人還將它喚作「盟器」。陶、竹、木、紙、石、金屬是明器經常選用的材料。

這時的明器頗有特色,不僅有兩漢制度的基礎,還融匯了邊陲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

或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以往明器中常見的銅器、漆器、大型陶器減少,瓷製明器卻急劇增加。這種變化,在南方長江流域尤為明顯。還出現了地區差異,有的明器,只有南方能見,北方沒有。

形制較小的陶制明器——俑群成為主流。有杯、盤、碗、壺,有果盒、熏爐、唾盂,有虎子、翻口罐,這些飲食器和生活用具,周到細心,不愧是將相伴墓室主人永世的物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竭盡所能地為墓室主人建造著無缺的環境。

有牛車、男女侍俑、武士俑、鎮墓獸的俑群,有隨葬衣物與紙錢,組合成具有典型意義的隨葬明器。它們多為陶制,從西晉中晚期起便盛行於墓室。其中,還出現了新穎的帶有佛教色彩的明器。

墓室壁畫

除了墓室及隨葬物外,文字記載更是少不了。墓誌在當時也頗為流行,是人們放置於墓室的重要隨葬品。自魏晉南北朝開始,成為習俗,並普及傳播。從此,墓誌便盛行於世,延續千年之久,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墓葬的主要銘刻。

身前無寧日,身後享安寧。其實,魏晉南北朝時的墓室與明器,更代表著時人那樸實真誠的心愿。安寧與穩定,相伴永世。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魏晉時期,為何遊山玩水成為名士的必做「功課」?
日軍在佔領區作秀組圖! 全國首發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