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國歷代人口,上至公元前5000年

中國歷代人口,上至公元前5000年

中國歷代人口:

公元紀年 人口數(萬人)

公元前5000 出現原始農業 493

中國歷代人口,上至公元前5000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公元前340 戰國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漢初期 1300

2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 7200

265 三國末期 2500

300 晉惠帝永康元年 3379

368~407 十六國東晉中後期 3128

520 南北朝中期 5240

581 南北朝末期 4430

609 隋煬帝大業五年 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 2274

755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 6700

960 五代十國末期 3979

1110 宋徽宗大觀四年 11946

南宋金章宗泰和七年 —

1207~1223 南宋寧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 8490

1691 清聖祖康熙三十年 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20560

1805 清仁宗嘉慶十年 33218

1851 清文宗咸豐元年 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5890

1912 中華民國元年 44294

1949 民國三十八年 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1952 57482

1953 58796

1954 60266

1955 61456

1956 62828

1957 64563

1958 65994

1959 67207

1960 66207

1961 65859

1962 67295

1963 69172

1964 70499

1964 70499

1965 72538

1966 74206

1967 76032

1968 78198

1969 80335

1970 82542

1971 84779

1972 86727

1973 88761

1974 90409

1975 91970

1976 93267

1977 94774

1978 96159

1979 97542

1980 98705

1981 100072

1982 101654

1983 103008

1984 104357

1985 105851

1986 107507

1987 109300

1988 111026

1989 112704

1990 114333

1991 115823

1992 117171

1993 118517

1994 119850

1995 121121

1996 122389

1997 123626

1998 124761

1999 125786

2000 126743

2001 127627

2002 128453

2003 129227

2004 130000

中國歷代人口,上至公元前5000年

下面分析各朝人均糧食佔有量。

一、漢代人均糧食佔有量

關於漢代的農業生產水平,學術界爭議還很大。對漢代平均畝產估計高者,如學者吳慧認為漢代平均畝產折市製為每市畝264斤。估計低者,如學者曹貫一就認為折市制僅58.5市斤到117市斤/市畝,人均原糧佔有量為456市斤。差異如此之大,令人無所是從。這裡我們按照居中的估計,認為漢代人均原糧佔有量為705市斤上下。

二、唐代人均糧食佔有量

唐代是歷史上相當繁榮的一個時期,對這一時期人均糧食的估計,傳統上一向是被認為居歷代最高峰的。近年來,隨著對宋、明經濟的研究的深入,雖然這一觀點已經不再被認可,但不影響我們對唐代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的評價。鑒於唐代畝產爭議較少,這裡取吳慧的說法,認為唐代人均原糧佔有量達到1256市斤。

三、宋代人均糧食佔有量

關於宋代的人均糧食計算,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估計:宋代1159市斤。但吳慧的數據採納了金國的數據跟南宋進行加權平均,而忽視了金人入侵中原造成的破壞。因此,對吳慧的數據進行適當的修改是有必要的。鄭正,王興平利用《宋史 卷173?食貨上》重新計算了宋代人均糧食耕種面積,並將宋代的人均糧食佔有量修正為661.5kg,摺合1333市斤。這裡採用這個數字。

四、明代人均糧食佔有量

學界對於明代的糧食生產的討論,吳慧提出,北宋全國南北平均每市畝產原糧325.8市斤,明代中後期全國南北平均每市畝產原糧346市斤。唐啟宇提出,明代較宋代畝產提高50%。曹貫一提出,明後期,折今制,常年稻穀畝產488市斤,旱地麥粟畝產157.3市斤;宋代,折今制,稻穀畝產286市斤,麥粟畝產100市斤。明較宋,稻穀畝產提高70%,麥粟提高57%。學者姜守鵬提出,宋代畝產量約為165斤,明代為245斤,增長48.5%。李伯重提出,明末江南水稻畝產量約為1.7石(米),南宋江南平均畝產量應僅為1石左右(米)。郭松義提出,明後期全國南北水旱糧食平均畝產256市斤,每個糧農平均生產糧食6510市斤。他還對每個農業勞動力所產糧食扣除各種開銷後的生活水平作出推算:明後期,平均每個糧農人口除自身糧食消耗外,可向社會提供糧食458市斤,清嘉慶中期,121市斤,清末,50市斤。以上數據雖然很難說是精確的,且眾說不一,但從這些概數中仍可看到明代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即糧食總產、單產,明後期較明前期提高,明代較其前代提高;在平均農業勞動生產率、向社會提供糧食數量方面,明朝遠遠高於滿清。按照這個總結,我們取居中的數字,可以認為明代人均糧食佔有量為2002市斤。

五、滿清人均糧食佔有量

明清之際天災不已,又戰亂頻繁,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國內戰爭才基本結束。農業經濟一度遭到嚴重的破壞。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恢復,到了乾隆中前期,滿清經濟達到最高水平。但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滿清人均糧食佔有量仍然不及晚明。據張顯清研究,現在的一般看法是:滿清初期農業經濟的人均水平較之明代是下降的。具體數字上,吳慧認為滿清初期367市斤/市畝,人均佔有糧食628市斤。鄭正,王興平同意吳慧的畝產數字,但對滿清的人均田畝數則認為吳慧估計過低,按鄭正,王興平的修正數據,計算得到滿清前期的人均佔有糧食是1541市斤。在這裡,我們取平均值即1085市斤。而滿清後期的腐敗和倒退則是眾所共見的。滿清後期到民國的一百多年來,人均糧食佔有量一直徘徊在700市斤上下。這個數字更是無法與晚明相比了。

把上面的結論加以總結,得到下表:

歷代人均糧食佔有量(市斤)

時期:漢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滿清前期 滿清後期 XX時期

人均:705 1256 1333 2002 1085 700 336(28X12)

可以認為,從漢代一直到明代,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漸上升的,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至明朝中晚期發展到最高水平。其間雖有魏晉南北朝、殘唐五代和蒙元時期的短暫停頓,乃至一度的倒退,但總體上看,國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在曲折中前進,呈現出螺旋形的上升式發展。這反映了近2000年科技水平的進步,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

中國歷代人口,上至公元前5000年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煮酒論國學 的精彩文章: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超級實用,收藏了吧
《左傳》經典30句,滿滿的大智慧,永久收藏,受益終身

TAG:青梅煮酒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