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一聽說亞馬遜第二總部要建在紐約,小探激動地趕緊先去視察了一番。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紐約市長島區,亞馬遜第二總部所在地)

小探可能是在矽谷大農村呆久了,偶爾去紐約出一次差,突然就有鄉下人進城的感覺。看啥都新鮮!尤其是到了華爾街上看著各種西裝革履的大長腿歐巴們和 OL 風的白領佳人時,小探突然就有感而發:矽谷啥時能像華爾街一樣遍地都是俊男美女啊!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作為世界的金融中心的華爾街,與作為科技中心的矽谷,從有交集的那一刻開始,便有著「相愛相殺」 的複雜關係。矽谷需要來自華爾街的資金,而華爾街的除了需要矽谷的技術,更需要從投資科技企業來獲利。同時,華爾街的精英們鄙視矽谷穿著人字拖就去上班的工程師沒文化,而矽谷的工程師則譏笑華爾街投行的分析師們的文化都是裝出來的。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紐約】都有啥職業?金融、法律、醫藥、科技。

【舊金山】都有啥職業?科技金融、科技法律、科技醫藥、科技科技。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在越來越多的 MBA 投奔矽谷的同時, 也有越來越多的量化工程師奔向華爾街。資金、人才、技術,成為了推動各個行業正常運轉的三大重要因素,也成為了矽谷與華爾街互相爭奪的首要資源。

那麼,矽谷真的是越來越像華爾街了嗎?今天,小探就此問題跟美國華爾街上老牌投資管理公司 Ingalls & Snyder 的 CEO Robert(Bob)Case 一起聊了聊。

殊途同歸

如果說到信仰,那麼華爾街一定代表著自由市場(Free Market) 信仰的最堅定擁護者。按照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說法,自由市場就是指金錢、貨物的流動完全是個人自願進行的。但是,這種完全自由的資本流動一定會產生問題。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發生的金融危機讓政府不得不出面加強監管。

那麼經過合理監管之後的華爾街所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呢?股東價值最大化。

怎麼理解?股東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企業的合理經營,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的情況下,使企業的凈資產價值達到最高,從而使所有者的收益達到最大。

Bob 給小探舉了個例子。Bob 自從進入華爾街之後,先進入了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投資銀行工作,後來在花旗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身居要職,可以說是見證了華爾街三十多年的歷史。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Bob)

當他八十年代剛進入華爾街工作時,正好趕上了美國去 「混合聯合企業」 ( conglomerate firm ) 的風潮。

「混合聯合企業」 是指從1960 年代興起的一種將不同行業公司共同管理的跨部門壟斷聯合組織。這放到如今這就好比是蘋果公司不僅賣手機,還承包了美國香蕉、蘋果、大鴨梨的銷售。現在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這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怎麼能一起經營呢?但是在六、七十年代,這種把沒有半毛錢關係的公司放到一起管理的模式卻在美國十分普遍,甚至還波及了西歐和日本。究其原因,是因為壟斷的需要。賬面上的利潤數字不斷攀升,在外人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完全發揮,換句話說,股東價值受到影響,不能達到最大化」,Bob 提到。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興起了一波分拆、售賣子公司,讓獨立行業獨立經營管理的風潮。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基本上達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各個獨立行業的局面。因此,可以說,股東價值最大化是華爾街的核心。

對於華爾街股東價值的研究中,美國人類學家 Karen Ho 曾經寫過一本書名為 Liquidated (《清算》),以親身經歷講述華爾街投行的故事。她在書中曾強烈譴責股東價值最大化的這一目標。她認為正是這一目標讓很多公司只從利益出發,而往往忽視了人性。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還記得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嗎?它反對的就是華爾街上許多金融機構赤裸裸地追求利益、忽視人性、不顧社會不公的行為。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那麼以「科技創造」為口號的矽谷是不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呢?

大家可能還記得在《矽谷》電視劇中創業者們為了 Disrupt (顛覆)一個行業而同台競爭的橋段。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矽谷人也整天以 Disrupter (顛覆舊事物的人)自居。但是,當這些 Disrupter 把當年的 startup 做大、甚至上市之後。他們的目標,或者說是他們的壓力同樣也是如何讓股東利益最大化。

我們看 Facebook,爆出了一系列泄露用戶隱私的醜聞,這一切都是為了利潤,或者說是股東利益。一面是股東的利益,一面是 Facebook 用戶的隱私。這兩者到底該如何兼顧?小扎即使被美國國會煮了兩天也沒能給出個正確答案。

無論是高唱著「自由市場」的華爾街,還是篤信「Disrupt」 的矽谷,這些公司不得不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不惹眾怒。想達到這個平衡,挺不容易的。

是金子,要在哪發光?

不論是華爾街,還是矽谷,對於人才絕對是「求賢若渴」的態度。但是人才對於這兩個地方的態度,似乎正逐漸轉變。

據數據統計,華爾街一直是美國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的首選工作地。這裡自然也少不了學霸,Bob 就是極為典型的一位。這位哈佛大學應用數學本科,MBA,法學院 JD 都讀了一遍的別人家的孩子,在畢業後毫無懸念地進入了華爾街工作。對了,他本科上一級有個沒畢業的師兄,叫比爾·蓋茨。

不僅如此,Bob 從中學起就開始學中文。要知道,那還是70年代的美國呀!受 Bob 的影響,他的女兒也從小學習中文,而且學得太好,竟然在矽谷成為了一名中文老師。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Bob 給小探展示當年用到的中文教材)

現在華爾街是否仍像當年那樣「香餑餑」 呢?據《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報道,2008年危機之後,無論是在美國頂尖的哈佛、耶魯還是普林斯頓大學,人才從金融流向科技公司趨勢逐漸加強。華爾街不再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目標,精英商業人才開始加速向矽谷流動。

根據美國管理學院入學委員會(GMAC)資料顯示,2008 年時約有 20% 的商學院畢業生進入金融產業、12% 選擇從事科技工作,而在近期的年度調查中,則約有 13% 從事金融、17% 走入了科技產業。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金融危機後,矽谷的科技大公司們比如亞馬遜、Google、Facebook、Netflix 等用豐厚的報酬向頂尖人才呼喚:加入我們,改變世界!

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拒絕熬夜加班的華爾街文化,而更偏向加州相對 「laidback」(懶散) 的 「碼農文化」。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但是,如果細看這些數據,可以發現,雖然如今越來越多的 MBA 和畢業生開始轉向高科技公司,這主要是因為矽谷的工作崗位更多。華爾街的崗位雖然越來越少,但依然像原來一樣受到追捧。

據 Business Insider 報道,2018年,哈佛大學進入金融領域的本科生比例目前已經從 2009 年的最低點回升至 15%。普林斯頓大學的比例回升至 22%。雖然這些比例仍低於歷史高點,但已經接近歷史平均水平。

並且,從薪資角度來看,矽谷的商業管理和金融職位的薪酬依然是趕不上華爾街的,MBA 們在矽谷的薪水也遠低於華爾街。因此,在人才的吸引程度上,矽谷與華爾街可謂不相上下。同時,這兩個地區的人才也會互相流動。

比如小探就有朋友在華爾街做了幾年投行之後,選擇來矽谷做風險投資。而從矽谷去華爾街的的工程師們也不少。

華爾街上的很多金融公司會聘請 AI 領域的人才來推算股市。坊間流傳的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 2010 年,一名英國人在自己的卧室里利用「spoofing algorithm」 演算法將道瓊斯指數一日之內拉到史上最低點。不過這名英國人自己所賺入的大部分資金又被別人騙了,到頭來等到被抓的時候自己連保釋費都叫不出來。

同時,數據科學家在華爾街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以 Bob 領導的這家成立於 2014年的投資理財公司為例,數據分析早已經成為了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而華爾街上還有不少機構開始廣泛地引入機器學習等技術用於數據分析。

除此之外,華爾街會聘請絕頂聰明的量化工程師來設計複雜的金融衍生品。這樣看來,不論是在矽谷還是在華爾街,只要你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

Fintech: 矽谷代替華爾街?

說到矽谷與華爾街的關係,就不得不提到近十年來一直受到投資人青睞的 Fintech(科技金融) 公司們。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伴隨著華爾街上多家銀行曝出的醜聞,民眾對銀行的信心一再降低。而適時出現的金融科技小公司們,讓人們覺得借用科技或許可以戰勝華爾街上的金融大鱷們。

而矽谷的這些 Fintech 公司們表現也不俗:從 Business Insider 上的數據來看,2018年在矽谷的金融科技類,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共有八家。上榜名單中,從信用信息平台、股票交易平台、到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可以說,提供的服務遠超過了我們概念中的金融行業。

矽谷VS華爾街:越來越像了嗎?

作為一家投資理財公司的管理者,Bob 跟小探提到了發展蓬勃的智能理財顧問 ( Robo Advisors )產品。智能理財顧問的核心就是利用人工智慧,通過演算法和模型定製風險投資組合。它可以利用大數據識別用戶風險偏好。並且,這類產品已經受到了很多像Vanguard、Schwab、Fidelity 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青睞。

那麼,在不久的未來智能理財顧問是否會替代傳統的華爾街投資管理公司呢?對於這個問題,Bob 認為智能投資顧問會有他們的市場,這是無疑的;但是高端、複雜的金融服務還是需要人的經驗。

這樣看來,智能投資顧問與人力相結合的路徑才是主流。

所以說,華爾街與矽谷,也並不存在著誰替代誰的關係。而是,二者無論是追求目標還是人才選擇上已經越來越趨向合流。

最後,小探希望你,無論是在矽谷工作,還是在華爾街打拚,或者對這兩個地方心嚮往之,都能來留個言,與我們一同討論討論:怎樣的工作大環境最能吸引你呢?

(本文圖片除註明來自Robert Case外,其他皆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矽谷華人高管少?看印度 CEO 怎麼培養軟實力!
雙11、黑五、雙12,我們總結了一份科學剁手指南!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