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實驗室內利用幹細胞製作小鼠和人類胚胎模型正在快速向前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深刻的法律問題和倫理問題。鑒於此,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呼籲國際社會展開討論,為這一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指明方向。


  在評論中,包括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美國傑克遜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都認為,必須對人類幹細胞源胚胎模型的法律地位以及這種研究的應用進行公開透明的討論,以便幫助各個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他們寫道:「與公眾進行有效的溝通,是確保審慎推進前景可觀研究方法的關鍵。」

  在過去的18個月里,研究人員開發了包含類似卵黃囊和胎盤組織的小鼠模型。評論文章指出,預計距離使用人體幹細胞製作類似的人類模型也為時不遠了。這類模型有望改進避孕藥,提高體外受精(IV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進發育障礙的防治。


  文章中,科學家們提出了數個需要公開加以討論的問題,包括現在或未來是否應將實驗室中的胚胎樣實體視作人類胚胎,以及應該如何設置培養完整人類胚胎的限度等。他們督促資助機構以及科學、醫學共同體帶頭展開討論。


  能否把胚胎樣實體視作人類胚胎一直存在巨大爭議。部分學者認為,人類胚胎雖有潛力發育成為完整的人,但具有潛能與事實存在的人仍是有區別的;而反對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胚胎自受精伊始,就應視作具有發育成人的能力。


  此次發表的文章屬於《自然》期刊內的評論,而非經過同行評議的《自然》研究論文,這一類評論文章是關於科學研究及其影響的權威性時評。

     總編輯圈點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就已經有針對是否應該允許人類胚胎模型出現的討論。從醫學角度講,人類胚胎體外研究無疑會使人類受益,但從倫理角度,胚胎是否就等同於事實存在的人?是否應該具有與其同樣的道德地位?爭論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亦因此,才有了「14天期限」原則的誕生,即不得在體外培養人類胚胎超過14天。這一重要規則也一直延續至今。而今,胚胎培養技術上不斷出現突破,呼喚著人們對既有框架的重新考慮,以期能找到一個符合科學利益、社會利益以及潛在醫療利益的最佳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研究:比起食物 學生們更不願意被剝奪使用手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