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道理浮在水面 而我卻沉在水裡

道理浮在水面 而我卻沉在水裡

《奇葩說》第五季有個辯題是「能者多勞」,被他們那揉在辯詞里的邏輯和才思所折服,而辯論結束就像看完一場好萊塢大片後從影院出來,陽光逼走房間里的幽黑靜謐,一時的暢快衝碎了散在那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里。

正反雙方講得都是那麼有道理,就像兩塊石頭扔到水裡,盪起的漣漪彼此沖銷,不久那水面重歸平靜。這平靜下是說理的蒼白。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你我所讀絕不只《論語》,你我所知亦絕不限於能者該不該多勞,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懂了那麼多道理,先不說治天下,就那日常生活為何不能在用這些道理把控呢?道理不管用了么?

從獲取方式上看,我們的道理是吞的。打小兒我們上學,學的「道理」可多了,大多數人要是勸別人都能說出一套一套的。可什麼是道理?

「道」字甲骨文里沒有,在金文里才出現,它是個象形字,像人用衣服蒙著頭走路,人的眼睛在平衡身體上具有重要作用,蒙眼走路那可是要摸索。

造字者是智慧的,這個「道」就需自個兒摸索。我們距離金文的時代遠了,好些個「道」不需要自己摸索,是已經「理」出來的「道」,而且這「道理」甚至可以批量學過來。

淡去摸索的學是要悟性的,金庸筆下的令狐沖只用一個晚上就記下了獨孤九劍的口訣,要知道風清揚足足用了三個月方才勉強記下,更難得的是令狐沖記下口訣後能馬上運用於實戰,這就是悟性。

我們不知道吞了多少口訣,那一套一套的道理咽下去,缺的卻是悟性,是消化。

從得到的結果上看,我們的道理是碎的。趕上地鐵到單位,敲幾份稿子,跑幾張報單,回頭喝杯咖啡,歇一歇的時間裡一上午就過去了。

時不時我們會感嘆生活太瑣碎,各種竄入和打擾,各種摻雜和耽擱,獨立的一段時間完成單獨的一件事情的那種成就感越發稀少。

生活真的很碎,而對「完整」的渴求是人心的本能,看著那碎花瓶一樣的日常,我們總想著找到東西把它黏合,我們要努力,要進步,要化零為整。

於是,在等車的時候我們看一篇微信文章《三十歲的單身女人都恨嫁!》下車的路上打開電子書又看了篇《誰說三十歲的單身女人都恨嫁?》。

我們努力地去黏合這被瑣事撐破的日常,可誰知我們用來黏合的東西本身更擾亂了我們的價值觀

瑣碎輕易地製造出寬泛,就像那破成幾塊的木板在水面各個方向盪去,我們的道理是那樣分裂又漂浮,少的是一份完整和體系,是一條貫穿起來的主線。

從道理本身看,我們的道理是虛的。如果道理是實實在在的,那書生都應該是萬戶侯、大富翁。可道理不是,它是虛的,要有一個變現的過程。

讀書時,聽到不少對書獃子的揶揄,其實,沒有什麼書獃子,只是肚子里虛的道理太多,這個道理往東走,那個道理往西奔,搞得人無所是從,獃獃地立在那裡。

比如,談戀愛的時候,那種安安靜靜聽你講大道理,托腮作崇拜狀的女生不多吧,她們要的不是道理,是個趣兒,是一起出遊、購物、觀影、遊戲這樣的具體。

生活也是一樣,我們需要的往往不是道理是具體,是真真站在面前的高高的男生、瘦瘦的女生,而不是是抽象的「高」「矮」「胖」「瘦」這些概念。

道理往往是從具體身上剝離出來的,就好像送葬時扎的紙人紙馬,那是象徵,是沒血沒肉沒溫度。活著的人可不是能靠著紙人紙馬過活,所以燒給了那邊的人。

這個世界上誰在兜售道理?成功者和成功學家,成功者的成功不是道理堆出來的,因為道理是他成功後的副產品,成功學家的成功不是在於使人成功了,而是在於借著普通大眾對成功的渴望把自己抬上來了。

人潮如水,那道理就像木板浮在水裡面上,我累了時胳膊搭在那木板上歇會,可我身仍沉在水裡。道理是我們的「撫慰」與「工具」,而不應是我們的「迷信」與「教條」,更不是販賣的商品,你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冬季 最愜意的事是圍爐
《論語》:孔子眼中的仁人 有情懷 能辦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