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的思想到底哪裡不妥,為什麼唯一拒絕他的秦國卻實現了統一?

孔子的思想到底哪裡不妥,為什麼唯一拒絕他的秦國卻實現了統一?

原標題:孔子的思想到底哪裡不妥,為什麼唯一拒絕他的秦國卻實現了統一?


春秋時存在著很多思想流派,每個流派都想讓自己的思想成為一個國家的主流思想,於是很多學者便決定出山參政,孔子也是其中之一。孔子為了能夠讓自己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得到認可,也開始了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遊說。但是,孔子別的國家都去了,卻偏偏沒有去秦國,這又是為何?


在眾多流派的學說之中,儒家學說算是最為出名的一個。因為其創始人孔子有著很多弟子,他的聲望也相當高,而孔子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學說得到傳播,曾受到多個諸侯國國君的禮遇,可是有一個國家卻非常過分,這個國家就是秦國。秦國國君不僅沒有按照禮節對待孔子,甚至連讓孔子入境都不行。可最為關鍵的是,為何最後偏偏只有這個國家能夠將其他諸侯國都統一了呢?



其實這和儒家學說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儒家學說無法令一個諸侯國迅速強大,而當時齊國和秦國都是相當霸道的諸侯國,如果採用儒家的王道思想,對他們的國家並不會產生什麼幫助。所以秦國國君拒絕面見孔子,而且他已經決定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正因如此,秦國才能夠迅速實現壯大,所以說,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天下,並非是偶然促成,而是因為秦國的國君眼光獨到。


秦國使用法家思想迅速達到壯大,正是因為其思想內核在於依法治國。當秦國的國君制定好一個符合國家實情的法律之後,所有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辦事,更重要的是,國君制定法律,人們便不敢違抗,這就讓人們無形之中對國君產生畏懼,更加實質化得感受到了君權的至高無上性。而法家的目的就在於此,人們遵從法律,其實就是在遵從君命,因此使得秦國上下都能夠十分團結,政令能夠切實執行。這就讓秦國各方面的效率實現提升,才能夠讓秦國在極短的時間之內變得強大。


而被秦國拒之門外的儒家思想卻無法令其迅速壯大,這是因為其思想內核是仁政和人本。這種思想的目的是為了讓君王有更高的德行,以德服人,但是這種思想要想順利推行,就必須以一個盛世為前提,而當時戰亂經常發生,每個國家都是通過戰爭掠奪資源,根本不可能擁有太平盛世。所以說在當時,秦國國君會拒絕讓孔子入境,是因為孔子的思想對於當時的秦國並沒有任何用途。



但是,秦國能夠想到靠著法家思想統一六國,卻沒有想到統一之後應該更換一種新的治國思想。所以秦國雖然建立了史無前例的霸業,最終卻只能換來一個迅速消亡的結果。因為要想更好得治國,法家思想對他們已經不適用了,他們應該採用的是儒家思想。不過,若是秦國存在的時間再長一些,被他們摒棄的儒家思想只怕真得會連渣都不剩,到時候別說其學說和思想了,恐怕人們都不會知道儒家到底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過客 的精彩文章:

她因貌美引來眾多青年才俊的求親,最後通過比武招親嫁給未來皇帝
她因生日被視作不祥,雖是公主卻養在民間,得到她的人結局都不好

TAG:歷史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