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項羽選擇渡過烏江,還能捲土重來嗎?王安石用一首詩給出答案
公元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畔邊拔劍自刎。千百年來,人們為項羽自刎報以深深地惋惜,比如詞人李清照有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再比如,杜牧也感慨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就引發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項羽不在烏江邊自刎,而是乘船渡過烏江回到江東,會不會另一番景象,能捲土重來未嗎?歷史沒有如果,如果項羽選擇回到江東,他依然是沒有機會捲土重來的。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可他卻不具有帝王之才。劉邦獲得天下後,對自己為何取得天下,有了很到位的總結,「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再次反思劉邦對自己勝利的總結,依舊是一針見血。項羽即便是回到江東,可天下的局勢早已不是秦末天下大亂時了,那時天下苦秦久已,老百姓都渴望能推翻秦朝。
而垓下之戰時,劉邦和項羽經過了多年的戰爭,老百姓對戰爭早已充滿了深深地厭惡,都渴望能過上安穩的生活,而此時的劉邦早已取得大半天下。天下可謂安寧,這是當時的歷史潮流,如果項羽拉長戰爭,很難得到江東父老的支持。
退一步說,如果項羽真的得到了江東老百姓的支持,可敵我力量早已發生了根本性地轉變。當年弱小的劉邦羽翼已豐,麾下更是謀臣、猛將如雲,這是一個強大的對手,強大到項羽根本無法戰勝。
事實上,項羽也明白自己回天無力了,正如他在烏江邊說的那樣,「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真正看清項羽回天乏術的要數王安石,作為政治家,王安石比李清照、杜牧都要看的透徹。王安石的《烏江亭》是這樣寫的,「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參考資料:《項羽本紀》、《資治通鑒》
※孫中山要求剪掉辮子,滿清遺老們拒絕,溥儀卻說:來人,剪掉我的
※「杯酒釋兵權」很巧妙,實則是趙匡胤最大昏招,埋下北宋滅亡禍根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