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醫院骨科:髖關節置換術後便萬事大吉?防脫位護理要重視
老張今年85歲,是位獨居老人,平時身體健康,性格有些固執,有天在家浴室洗澡時不小心摔了一跤,之後倒地不起。老張的兒女呼叫120後送到浙江醫院骨一科,影像檢查後提示老張左側股骨頸骨折,醫生們即為老張施行左側髖關節置換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手術順利,術後半個月,老張便能扶助步器下地行走。看著爸爸日漸康復,老張兒女們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但就在準備辦出院手續時,一家人又有了擔心:兒女們聽醫生說術後回去如果體位活動不當,很容易發生髖關節脫位,需二次手術,便極為擔心,老張卻不以為然,認為手術後就萬事大吉。
對此,浙江醫院骨一科護士盛靜解釋:經過適當的訓練,被置換的人工關節一般都能達到較滿意的疼痛消除、負重、行走、及各個方向的活動功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改善生活質量。但是根據目前研究表明:髖關節置換術後1個月發生脫位率為1%,術後1年發生脫位率為1.9%,然後每5年增加1%,25年時則進一步增高達7%。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的活動範圍一般小於正常關節的活動範圍,所以張老還是應予以重視。
怎樣有效防脫位
盛靜說,主要是患側要保持外展中立位,術後6個月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簡單來說,就是術肢與病人自身身體向前彎不超過90度,人盡量往後坐,比如生活中注意不要蹺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彎腰拾物,以防假體脫位,3個月期間,睡覺時兩腿之間要放置枕頭,以保持雙腿分開,同時為保護假體和延長假體的壽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躍、爬山和舉重等活動,控制體重以減輕假體的負擔。
如果髖關節置換術後出現髖關節脫位;患者膝關節、髖關節屈曲,不能伸直;關節部位出現紅腫、痛;患肢較健側肢體較短,不能正常走路等情況,應儘快到醫院檢查。
盛靜提醒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患者應長期隨診複查,一般術後第1年內應每3個月拍片複查一次,以後每1~2年拍片複查一次。以儘早發現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並積極採取預防保護措施、以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
※國醫古方養生:五個步驟調理氣血!
※骨科老中醫:自出生一刻起,我們的身體就自備了很多健骨「良藥」
TAG:骨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