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孫子?
原標題:朱元璋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孫子?
文/炒米視角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傳位給朱允炆,這主要是因為「沉沒成本」太高,已經無法選擇其他替代品了。
先舉個例子解釋一下」沉沒成本」。這就好比我們在等公交汽車,我們已經等了半個小時了,但是公交汽車沒有來,我們是要選擇繼續等待呢,還是立馬走掉呢?立馬走掉肯定是不甘心的,因為我們已經等了半個小時了,但是如果現在你立馬走掉,也許你前腳走後腳汽車就來了,但實際上你繼續等下去,可能還要再等半個小時。。
我們的沉沒成本是前面等公交車的半個小時,朱元璋的沉沒成本就是朱標當了24年的儲君。
通常我們說道朱元璋選擇朱標以及朱允炆,主要是因為他們出身好,都是嫡長子,符合傳統」立長立嫡」的宗法制度。當然有這部分原因存在,但這真的不是絕對的原因。
在洪武25年(1392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到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這7年里,朱元璋可以說每天都在面對著」沉沒成本」的問題。
在這7年間,他的」沉沒成本」還在不斷的增加,他接連死了另外2個重要的兒子。
秦王朱樉,洪武28年(1395年)正月,在洮州平叛,獲得大功,結果同年3月20日染了瘟疫死掉了;晉王朱棡洪武31年(1398)3月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朱標做了24年的太子,無論政治能力還是威望,經過朱元璋多年來手把手悉心的教導。大明王朝再也找不到一個比他更合適的繼承人了。但是他的突然離去,打破了朱元璋的一個全盤計劃。
朱元璋有一個「理想格局」,那就是定都長安,」封建諸子,籓屏帝室」,開創萬世基業。
然而漢人已經失去故都長安幾百年了,所以洪武25年,朱標視察陝西的真實目的,就是去考察西安是否合適定都,但是噩夢也從此開始。
他除了在邊境設置了大量的衛所,還分封了九大攘夷塞王,來拱衛帝室(也就是現在的自己,未來的朱標)。所以他對各個賽王是相當的「賞罰分明「、」要求極高」的。這在朱元璋給秦王朱樉祭文里有清楚的表述,」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籓屏帝室。」
秦王朱樉分封西安,正妃是王保保的妹妹(秦王死後,元璋命王妃殉葬);晉王朱棡分封太原,正妃是謝成的女兒;燕王朱棣分封北平,正妃是徐達當然女兒。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吧?
就這種格局而言,朱棣事實上並沒有受朱元璋的特殊對待。朱元璋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去考慮用朱棣來代替朱標。
因為「沉沒成本」實在太高,選朱棣就意味著要將他的這個整體的理想格局全部打翻重來。
朱元璋為了這個理想格局,已經奮鬥了一輩子。到了他晚年,已經有心無力的時候,是誰也不會輕易動這個格局的。更何況自己的3個兒子都離自己而去,誰又能保證朱棣活得會比朱允炆還長呢?
所以清代學者褚人獲的《堅瓠集》中,朱棣的"日照龍鱗萬點金"比朱允炆的「雨打羊毛一片氈」更高明。這簡直就體現了清代文人的無恥。
事實上大家只要仔細想想,一個文化程度並不高的武將朱棣在對對子上面會比一個飽讀詩書、受過嚴格儒家教育的朱允炆更厲害?不客氣地講,「雨打羊毛一片氈」都不符合朱允炆的氣質。
所以拋開從朱棣成功者的視角,回望之前經歷的問題。朱棣只是朱元璋用來拱衛朱允炆的一枚棋子而已,僅此而已。
其實從清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很多小說、影視劇,還在一味的刻畫朱允文的荒誕與懦弱,朱棣的英明與神武。這完全都是屈從於」成王敗寇」的邏輯。
事實上朱元璋對其他各個兒子都做了安排,而且安排的不是這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往後無數代人的事情。所以朱棣你再能打仗,但你以及你的兒子,只是為了守護朱標的兒子而存在的。
聽上去很殘忍,都是你朱元璋的兒子,待遇為何如此的不同?但是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一個邏輯。事實上,這甚至不是朱元璋個人的邏輯,這是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邏輯。
朱元璋甚至考慮到其他的勛貴集團,會給年幼的朱允炆帶來的威脅,所以不惜一切代價,找各種理由,誅殺了很多開國的勛貴。但是他忽略了自己的兒子和孫子會有一天反目。
但是朱元璋考慮不到的問題,朱允炆卻考慮到了。所以朱允文一上台之後,便立刻立刻大動干戈,將幾個叔叔撤藩削軍。考慮到這個問題的,不單單是朱允文,還有朱棣。但是在一個皇帝和死人之間抉擇?他還是無法下定決心造反的。但是道衍和尚幫他發掘出了一個朱元璋留下的bug,那就是當皇帝受到脅迫的時候,藩王有權力帶兵進京勤王。這就給他發掘了一個造反的合法途徑。
都說李景隆就是頭號間諜,但是誰又考慮到他是勛貴的後代呢?朱允炆沒上台就死了那麼多勛貴,朱允炆上台以後勛貴們還有活路嗎?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朱元璋是個完美主義者,他把未來規劃的太細太細了,以至於」沉沒成本」實在太大太大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在諸葛亮出使江東孫權時,一直稱劉備為「劉豫州」,這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光緒叫慈安皇額娘,而叫慈禧為親爸爸?
TAG:炒米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