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今日影評鴻論》專訪黃渤:解構雙重身份,時代塑造電影新力量

《今日影評鴻論》專訪黃渤:解構雙重身份,時代塑造電影新力量

《今日影評?鴻論》專訪黃渤:解構演員導演雙重身份,時代塑造電影新力量

「所有的文藝創作都離不開時代。」這是演員黃渤對身處時代的感悟。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電影事業經過一代又一代電影人的奮鬥,正在譜寫著新的篇章。新世紀以來,電影的產業化改革使中國電影充滿活力,也讓更多年輕演員走上了大熒幕,成為一顆顆閃耀的星。

可以說,電影演員在努力為時代的大廈添磚加瓦時,時代也用豐富的養分塑造著一批優秀的電影演員。而改革開放,則正是開創著一個嶄新的時代,讓中國電影邁進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誕生了許多代表人物——謝飛、張瑜、陳凱歌、盧燕、朱延平、賈樟柯、姚晨、黃渤……《今日影評?鴻論》中,清華大學尹鴻教授便與他們展開對話,用經典人物的經典故事還原改革開放40年這段風雲變幻的電影史。

本期《鴻論》,尹鴻教授專訪中國電影新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黃渤,回顧他的演藝之路,試圖通過中生代演員和新人導演兩重身份,還原塑造他的電影時代。

《今日影評鴻論》專訪黃渤:解構雙重身份,時代塑造電影新力量

《一出好戲》讓黃渤白了頭,「高票房不應成為壓力」

今年暑期檔,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正式上映。在上映前,黃渤內心忐忑,「已經做好了面臨各種結果的準備」。將一部極具寓言性質的影片拍好,是對一位新人導演的極大考驗。票房和評分結果出來以後,黃渤笑著對尹鴻教授說,對這個成績已經比較滿意。

在《一出好戲》拍攝之前,黃渤為這部作品籌備了幾年,第一道關選景就難住了他。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拍攝地點,黃渤把南北半球的兩個溫帶中的島嶼幾乎考慮了個遍,甚至連千島湖也納入考量範圍當中。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黃渤知道了屋久島,看到美妙的景色,他覺得上天對他露出了善意的微笑。然而直到上島拍戲,黃渤才得知,屋久島的特點是一年下400場雨。拍戲期間,等雨停成了劇組最常做的事。

「拍戲的過程,就是遇到麻煩、解決麻煩的過程。」黃渤用這樣的心態看待自己遇到的困難,但在他看來,最大的困難是題材和才華之間的鬥爭。拍攝假定性強的作品,考驗著導演的功力,而思考如何將這一題材導好,更讓黃渤「白了頭髮」。

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讓黃渤感到興奮,也感到壓力。不過他很快意識到了這一悖論:成績不應該成為標準,拍攝過高票房的影片也不意味著以後必須接高票房的影片。在他看來,無論是對自己的事業還是對中國電影來講,常識性的、個人表達性的影片的創作也是必需的。

從時代的角度來看,優秀演員出演沒那麼高商業價值的電影,無疑是對中國電影事業的完善豐富。在這一點上,陳凱歌導演也坦言:「不想為名所累,所以要多做一些嘗試。」

嘗試,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人的關鍵詞之一。他們不斷探索著,意圖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接地氣的作品。從改革開放前電影行業的幾乎空白,到如今的黃金時代,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電影人們勵精圖治、篳路藍縷的摸索。

《今日影評鴻論》專訪黃渤:解構雙重身份,時代塑造電影新力量

生活經歷賦能藝術創作,青年演員首需建立高標準審美

在拍攝第一部電影《上車,走吧》之前,黃渤有著豐富的生活經歷。駐唱歌手、舞蹈教練、影視配音,黃渤嘗試過很多職業,這些也成為他走入生活的珍貴經歷,為他的演藝生涯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如今當了幾次影帝的黃渤再回頭時,會感謝那段浪跡天涯的日子。高中畢業後,黃渤和朋友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從東北演到廣西,幾近走遍了整個中國。在他看來,這段過程不僅是演出的過程,也是與中國社會某些層面親密接觸的過程。群眾真實的情緒,也成為他的一種獨特審美,作為評判自己作品能否反映生活的標準。

新世紀以來,一代新的電影人走上影壇,走入觀眾的視線。在黃渤看來,他們需要汲取的養分就在時代和生活當中。要有生活,要有審美,是黃渤對新生代演員提出的建議,「生活毀了,創作根也就毀了。」

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中,黃渤對生活的觀察角度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電影《鬥牛》中,黃渤使用了固定在自己身體上的機位來拍攝臉部特寫,通過自己旋轉使後背景發生改變;拍攝《殺生》的時候,類似的支架下端加了一個餐桌用的轉盤和汽車內胎,讓這樣的鏡頭具有了呼吸感;而到微電影《2B青年的不醉人生》時,輕量化的攝影設備讓他對這樣的系統操作自如,攝影師的新角色也讓他用別樣的視角突出了電影的主題。

觀察生活,走入生活,這是中國電影人對作品現實性的執著追求。文藝創作是離不開時代的,姚晨在接受尹鴻教授專訪時也曾表示:自己拍攝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己能夠得到共情,並且想去找到一個答案。用電影照進現實,甚至通過電影讓現實向美好的方向發展,這一直都是中國電影人的初心。

《今日影評鴻論》專訪黃渤:解構雙重身份,時代塑造電影新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促成電影的百花齊放,代際傳承助力行業發展

在中國電影圈裡存在著一種代際傳承,尤以導演之間最為明顯。在《鴻論》前幾期的節目中,第四代導演謝飛就談到,受前一代導演的影響,自己的影片中有蘇聯電影的影子;而第五代導演陳凱歌也認為第四代導演給他們上課的過程,提供了現實主義關懷。

在黃渤看來,自己踏入電影行業的第一部戲是值得慶幸的,不是因為獲得了一個表演機會,而是在拍《上車,走吧》時遇到的管虎導演,為他灌輸了好的表演觀念。用真實「血肉」填充表演的「骨架」,是黃渤一直奉行的表演態度,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關懷現實。

無論何處生人,也無論教育背景如何,一代演員由於同樣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而對時代的感觸也比較相似。而時代的變化,物質生活、精神世界的發展也讓新一代導演與以往的導演在觀念上產生了差別。黃渤將環境的變化比喻成由小花盆到大花壇的變化,也正是因為容量的擴充,也讓這一座花壇中開出了各式各樣的花。可以說,對於中國電影而言,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執導了《一出好戲》這一導演處女作後,黃渤坦言自己對「導演」二字心懷尊重,卻並沒有很大的企圖心。由寧浩執導的黃渤成名作《瘋狂的石頭》在拍攝時受到劉德華「新電影計劃」的關懷,成長為中生代演員後,黃渤認為自己有責任將這種關懷和幫助傳承下去。

導演組建整個團隊,帶動電影全行業的發展,這也是黃渤發布「HB+U」新導演助力計劃的原因所在。將自己從生活中體會到的經驗傳承給新一代的電影人,這對於中國電影和電影工業都是一件好事。

在黃渤看來,自己的成長中受到了很多導演的影響。在這40年的發展歷程上,《紅高粱》《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作品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對自己的電影事業有所啟發。中國電影的歷史上,每一代電影人都起著關鍵作用,如果中國電影沒有張藝謀、姜文,都會缺少一些濃重的色彩。

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電影事業正是在這種代際傳承中獲得發展。新一代演員、導演繼承著老一代電影人的經驗,並發展出獨屬於自己的特色,讓中國電影在這40年中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創作出了一批經典的人物形象和作品。

在與經典電影和電影當事人的對話中還原時代的歷史質感,重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電影和中國社會的變化,是《今日影評?鴻論》的初心。用經典人物支撐框架,還原改革開放電影史也是《鴻論》的製作方式。

「既講電影中的歷史,又講歷史中的電影。」這是一位豆瓣網友對《鴻論》的評價,而這也正是節目想要傳達的。或許,新時代的年輕觀眾已經不能理解改革開放初期那些經典電影的情節,而《鴻論》要做的也在於向新觀眾解構、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探討那些經典電影對人性解放、對現實關懷的深刻意義。

《鴻論》播出至今,採訪了8位改革開放電影史上的親歷者,他們分享著屬於自己的電影故事,也在自己的領域為改革開放貢獻著力量。如今,播出已經過半,40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正在被逐步拼接起來。每周五晚22點檔,電影頻道《今日影評?鴻論》,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對話經典電影人,持續開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浩月 的精彩文章:

曹保平《狗十三》戳中家庭痛點,結局溫暖,五年等待是值得的
吳亦凡刷榜?這或是一場中西流行文化的商業暗戰

TAG:韓浩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