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狀元卻不喜歡做官,死前為自己寫好墓志銘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讀書人對這句話深有感觸。古人將「金榜題名」視作人生之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這也很好理解,書生之所以如此努力,就是為了日後博取功名,被朝廷賜予官職。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清朝有位堪稱最任性的才子,考中狀元卻不喜歡做官,死前還親手為自己寫好墓志銘。
彭定求,清代蘇州吳縣人,當時流傳著「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的說法,並不是一種謬讚,江南的確才子輩出。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彭定求,祖父是明萬曆年間的進士,父親是順治年間進士,被派到廣東做縣令。優越的家庭條件,給他創造了良好讀書環境,曾師從於大儒湯斌。
人生短短几十載,想要成名要趁早,彭定求卻不急不躁,一直到將近三十歲才參加鄉試,不是因為他才華欠缺,或者沒有盤纏,而是對功名不太感興趣,且父親遠在外地,彭定求盡心儘力照顧母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彭定求輕輕鬆鬆中舉,進而拿到會試的入場券。
考慮到祖父和父親都是進士,彭定求內心有一定的壓力,如果他不中進士的話,不僅會被親朋好友嘲笑,還辜負了家人期望。第一次去京城趕考,可能彭定求準備不夠,結果名落孫山,回家後埋頭苦讀,立志下次考出好成績。
康熙十五年,彭定求信心滿滿地走進考場,下筆如有神,一舉摘得桂冠,被康熙欽點為狀元。眾所周知,每一次會產生幾百位進士,而狀元只有一個,其待遇也比進士高出不少,直接被分到翰林院當差,按照正常情況,彭定求前途一片光明,日後官居三四品應該不難。
每個人的夢想與追求不同,正當別人對狀元郎彭定求投來羨慕的眼光時,他卻悶悶不樂,認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次年,彭定求以探親的名義向朝廷請假,很快得到批准,在家足足待了三年多時間,本打算辭官隱居,卻被父親痛斥一番。
孝順的彭定求,為了不讓父親難過,只好不情願地回到京城。康熙非但沒怪罪彭定求,反而把他調到身邊講解經史,不久後再次予以提拔。父親去世後,早已厭倦爾虞我詐官宦生涯的彭定求,直接遞上辭職書,一心研習程朱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並拜道士施道淵為師。
多年之後,康熙南巡路過蘇州,聽說昔日的狀元彭定求身體不太好,專門派人慰問,可見康熙十分看好他。康熙五十八年,75歲的彭定求一病不起,自知命不久矣,為自己撰寫墓志銘:「翳馮虛之妙躬,乘一氣之鴻蒙,知生死如晝夜,乃原始以反終,唯循理而順命。」短短几十字,體現出他非比尋常的豁達心境。
※朋友出一上聯:天若有情天亦老!北宋才子的下聯堪稱經典
※皇帝請大臣吃飯,沒有讓太子參加,太子一氣之下放火燒毀宮殿
TAG:史學界的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