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托爾斯泰:沙俄政府的麻煩策源地,奇特的先知和革命者

托爾斯泰:沙俄政府的麻煩策源地,奇特的先知和革命者

文|李思達

托爾斯泰:沙俄政府的麻煩策源地,奇特的先知和革命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托爾斯泰堅定地相信,如果人們能切實遵守這些《新約》中耶穌登山訓誡中闡釋出來的誡命,那麼就不會再有戰爭,也不再需要軍隊,世界上也不再需要法庭、警官、個人財產和任何形式的政府,取而代之是類似古俄國村社那種小共同體,人人在裡面自食其力,沒有私有財產,過著一種簡單純樸的生活,穿布衣、吃素食,過上一種「絕聖棄智」的純潔生活。在他看來,如果世人都能認識到「愛」,用「愛」去進行「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惡」,就能人人平等、大家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成為沒有罪惡、沒有苦難的「螞蟻兄弟」。為了貫徹他提倡的這些原則,托爾斯泰以身作則,拋棄自己所有貴族的身份、愛好,像農民一樣過著極端簡樸生活,自己劈柴、燒水、縫衣、做鞋,猶如俄羅斯民間傳統中的集聖徒和痴人於一身的聖愚一般。

如果說,托爾斯泰一直單純以這種自我苦修的聖愚身份生活下去,那恐怕沙俄政府不會對他有任何興趣,會像對待他小說中塑造的列文或聶赫留朵夫一樣,任其自生自滅。然而,這位伯爵隱士卻用一種奇特的方式,深深地影響著整個俄國社會,甚至引發騷動,使得沙俄政府將其視為威脅國家安定的因素。原因很簡單,因為托爾斯泰主義在理念就和沙俄政府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托爾斯泰希望人人平等,但沙俄就是建立在不平等和壓迫之上;托爾斯泰希望人類用愛實行和平,而沙俄政府卻用「愛國」的口號裹挾民眾發動戰爭;托爾斯泰希望人們相親相愛,沙俄政府卻在迫害少數派……而且最讓沙俄政府頭疼的就是,托爾斯泰以一種早期基督教徒的純粹精神,不但貫徹實踐自己理念,還根據信念,不斷批評和抨擊沙俄政府,發起雞蛋對高牆般的挑戰。

托爾斯泰:沙俄政府的麻煩策源地,奇特的先知和革命者

《在林蔭下小憩的托爾斯泰》

1876年,塞爾維亞—土耳其戰爭爆發,俄國也激動起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克里姆林發表講話,向土耳其下達最後通牒,充滿「愛國熱情」的民眾走向街頭,高呼「戰爭!戰爭!」整個俄國文化界都被泛斯拉夫主義燒昏了頭腦,發動各種煽動性演說,鼓勵成立志願兵前去參加對土戰爭,此時唯一給這場戰爭潑冷水的就是托爾斯泰,他不僅反對這場戰爭,還在剛好快結束《安娜·卡列尼娜》結尾借列文和老公爵之口,將志願兵行動譏諷為懶散的有錢人的一股時髦的熱情。這為托爾斯泰招來了公知圈的仇視,然而這位聖愚絲毫不讓步,固執地堅持自己原則,甚至聲稱俄羅斯民眾對斯拉夫人一無所知,也不想打仗。

像托爾斯泰這樣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站出來,公開與官方希望倡導的沙文主義唱反調,這已經讓沙俄政府很頭痛了,而且托爾斯泰的執著還遠遠超出他們的想像。這位只服從內心良知的作家,不僅是在俄土戰爭問題如此,幾乎在每一個社會事件中都倡導愛與和平,反對暴力:他呼籲沙皇釋放政治犯,停止迫害宗教少數派,反對戰爭和徵兵,甚至公開宣稱,根據基督教教義和任何形式的政府——首當其衝的就是沙俄政府是互不相容的。

托爾斯泰:沙俄政府的麻煩策源地,奇特的先知和革命者

雖然,托爾斯泰主張非暴力,但對於以暴力立國的沙俄政府來說,他的這種愛與和平主張本身就是一種顛覆。然而讓他們非常難堪的是,作為當時俄國乃至世界文壇第一人,沒有人能在寫作上拼得過托爾斯泰。托爾斯泰能源源不斷地寫出各種詳細闡述其觀點,又能為大眾所信服的文章,完全碾壓沙俄的宣傳部門,讓他們毫無還手之力。不僅如此,到了19世紀末,隨著托爾斯泰幾部重要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世界範圍獲得廣泛認同之後,他的觀點和傳教文章也隨之在全球引發關注,他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他奇特的宗教思想,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

此時,不管托爾斯泰自己是否願意,的確已經有一大群形形色色的人圍繞在他身邊,形成了托爾斯泰主義者社團。對於沙俄政府來說,托爾斯泰已經成為一個麻煩策源地,但懾於這位老人的崇高威望,他們只能採取陰損的招數:不動托爾斯泰但流放他所有的支持者,對托爾斯泰莊園實施監視,默許教會開除這位聖愚的教籍,以及禁止報刊發表托爾斯泰的文章。然而,民眾的反應說明了一切。1901年3月,托爾斯泰被革除教籍。就在宣布革除他教籍前一周,在聖彼得堡舉辦的巡迴派畫展上,展出了一幅由列賓繪製的托爾斯泰像。畫像中,托爾斯泰赤裸雙腳,站在家鄉樹林中祈禱。展覽一開始,人們就用鮮花、花環和花束淹沒了這幅畫像,就像對待真正的聖徒一樣,隨後這幅畫被撤下,再沒有展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邱清泉的「徐東大捷」 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冀中黨政軍首腦機關巧遇日軍「掃蕩」:一次對包圍圈的漂亮跳躍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