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楞嚴經》參習(179)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楞嚴經》參習(179)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楞嚴經》參習(179)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複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

這個意思是說,覺是本來真實的。我們讀經像這些地方一定要細心去體會,要了解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眚?這兩個字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這是整個佛法關鍵的所在。

說到覺,我們又說到不覺,實在說覺是真的,不覺是假說的,哪有不覺?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口能嘗,他怎麼不覺?為什麼覺又說眚?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用的比喻實在是妙極了,眚是什麼?眼睛長了病。我們想想,眼睛長病的時候,眼睛能不能見?還是能見。前面講見到燈上有五色圓影,眼能不能見?眼當然能見。能見的這個眼帶了病,所以見到燈,燈上又有個圓影,不能說它沒有見,那個能見的就是覺,而看到燈上一個圓影那正是眚妄,要從這裡頭去體會。我們現在六根的作用是覺,而在境界裡面起妄想、執著、分別,那就叫眚妄。可見得妄心是依真心而起的,真是本有,妄不是本有,所以如來說之為未覺的時候,真覺常墮妄眚中。我們一定要了解這樁事實的真相,曉得他是怎麼樣墮在妄眚當中的,就是我們現前,這是說我們眼前的境界。我們見是覺,可是覺墮在妄眚當中,什麼妄眚?見色起分別、起執著、起妄想,這就是眚妄之中。耳能聞,聞性是真覺,可是我們隨著音聲又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這就是聞性墮在眚妄之中,這是說的凡夫的境界。

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覺悟了我們真覺墮在眚妄當中,這就是覺悟。一般凡夫怎麼樣?不覺,覺悟了就不叫眚妄,雖然眚妄沒有去掉,可是沒有妨礙。好像我們眼睛有病,看到外面燈上五色燈輪,自己曉得眼睛長病,看到妄相也不相妨礙。怕的是什麼?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眼睛有病,一味到燈上去追,「從前我看燈上沒有圓影,現在為什麼有圓影?圓影從哪裡來的?」這個麻煩就大了,能追得到嗎?追不到。為什麼?病根不在燈上圓影,是在自己眼睛長病,不曉得自己眼睛長病。我們現在迷惑,就跟眼睛長病不知道長病的人一樣。如果要是覺悟這是我眼睛長病,那個燈輪有也好、沒有也好,他如如不動。

此處說『覺所覺眚,覺非眚中』,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真覺能覺其所覺之眚妄,這個真覺斷非墮在眚妄之中。這個事與理都非常的明顯。這就是如來在「十番顯見」最後開示的見見的意思,『此實見見』,就是真見見到妄見了。『云何複名覺聞知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以本覺明心,覺此所覺之見性,從眚妄起,而此覺心已經不屬於眚妄,他自覺了,這就是前面所講「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的意思,真見見到妄見的時候,真見就不是妄見,這是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的。真妄一定要清清楚楚,清楚又不能分別、又不能執著,這才叫正覺。清楚是清楚了,可是清楚裡頭還起分別執著;換句話說,還是迷而不覺,不能起覺照的作用。既然曉得妙覺明性如此,就應該明白經上常常說的見精,見精還是屬於妄見。我們前面講「見精明元」,為什麼?那是妙覺明性變成阿賴耶之後的見分,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經上講的見精它是帶一分妄。雖然它是最接近真心,但是它是帶一重妄,所以依舊屬於妄。

如果要認見聞覺知就是真如本性,那還是把病眼誤會是個好眼睛,所以此處講「云何複名覺聞知見」。可是我們又常常講,覺聞知見就是真性,怎麼也常常這樣講?這麼講法,會聽的人懂得,不會聽的人會錯會意思了。這是說的什麼?見聞知見的性是真如本性,見聞知見的作用是阿賴耶識的見分,這要搞清楚,兩者不一不異,不能說它是一樣的,也不能說它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體與作用,一定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因為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都把見聞知覺當作自己的真心,於是就被見聞覺知障礙了。這叫什麼障?在我們佛法里常講叫所知障,障礙我們見性,把真正精明的本體分能分所,顛倒知見。以阿難尊者做一個樣子,阿難尊者一直到此還是迷而不悟,他為什麼迷?就是覺聞知見障礙了自己。這一關相當不容易突破,破了之後才能夠見性,才能夠像經里前面所講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世尊千經萬論,無非就是去除我們的障礙而已,要曉得,障礙裡面最重的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去煩惱障還容易,去所知障太難,為什麼?佛法裡面著重定慧雙修,定可以破煩惱障,不能破所知障,一定要慧才能夠破所知障。阿羅漢成就九次第定,他能夠破見思煩惱,但是他沒開智慧,所以無明他是一分也斷不了,見性當然就沒有指望。

學佛就得留意這一層,一定要定慧雙修,定有了作用、有了力量,煩惱就不現前。什麼煩惱?心裡的喜怒哀樂不會現前,這是你心裡有定力。一切境界你也不會動搖,就是在境界裡面不會再起貪瞋痴的心,這是定功有了作用。慧起了作用,那就像《心經》裡面「照見五蘊皆空」,確確實實了解萬法是一不是二。唯有慧開了以後才能入不二法門,也就是親證法界原本是一真,這個一真是原來本有的。說實在話,入法界,有什麼可入的?說不上一個入處,沒有出入,原本是一真。可是我們迷了自性之後,一真就見不到,自己迷失了,體會不到這個境界是一真。阿難在楞嚴會上聽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他就是離不開分別執著,所以依舊是迷於自性。佛在這個地方才詳細給他解釋,說明妄才有見,真則無見,無見之見是真見,有見之見是妄見。這個話懂不懂?要是一下意思會不過來,想想《壇經》裡面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就是真見無見。真如本性裡頭還有一個能見,這就壞了。有了一個能見,那就是神秀大師所說的,得要「時時勤拂拭」,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這就是一類自作聰明之人,迷上加迷。

我們一定要曉得,妄見有見,有所不見;真見無見,無所不見。我們要真還是要妄?如果要真,就得要離妄。離妄,這一切事理勢必要通達,為什麼?不通達,放不下。連煩惱都放不下,更何況所知!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了解,經論裡面就是討論這個問題。學佛也絕不是每天念念佛、看看經,或者有這麼個機會我們在一塊聽聽講,這行嗎?這可以說是聊勝於無,比沒有好一點。真正要想成就,離不開同參道友要常常討論。真正契入境界,換句話說,也得要像經上所說的,真實的達到「見見非見」,要達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之後,再也不會做「知見立知」的事情,再不會心裡起一念「我有覺聞知見、他有覺聞知見」,不會了。不但是自己不會起這一念,看到一切眾生也不會起這一念。

如果說「我自己很清凈,某人凡夫還不清凈」,其實自己並沒有清凈。為什麼?看到外面不凈的境界,自己不清凈的心立刻就跟它感應道交,不是清凈的。自己心真正清凈,與外面的境界交涉的時候清凈心起作用,絕不是染污心起作用,這個才叫真凈。真正學道的人千萬要記住,決定不能夠認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都不是真性,何況一切施為動作?見聞覺知都要離開,在言行造作裡面還有什麼值得你去執著的?不執著就是放下,分別執著就是放不下。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中無入處,換句話說,也就是在見聞覺知起作用處認識本心。本心不屬於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在這裡面才能夠見到真性。真性是平等清凈的,從平等清凈裡面才生大慈大悲,我們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平等清凈真心當中流露出去。

底下一段說,『是故汝今見我及汝』,這個「汝」就是指阿難尊者,先從眼前最親切處說起。『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見我」這個見字,是上文見明見暗、見空見塞之見,就是指能見的見分,也就是前面以目眚做比喻的。「見汝」,這是指阿難自身。「世間」,就是講山河國土。「十類眾生」,這是略舉,本經裡面細說是十二類生。通常我們最簡單的說四生,胎卵濕化四大類,講十種或者講十二種,把這四類展開來說而已,所以它的意思是相同的,說有多少那是開合不同,前面說過十種異生,此處說十類眾生,意思是相同的。「皆即見眚者」,都是屬於見眚。

這個意思是講,學佛的人還是在有能有所之中,雖然是有能有所,但是他是覺而不迷。這就好比是眼目當中帶著有病,帶著眚之見,就是好像我們眼睛害了病,我們還是一樣能看到外面的境界,但是眼睛還是帶著病,也同前面比喻裡面見到燈上的圓影是相似的。由此可知,迷妄要是未除,雖然是見到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我們說《華嚴經》毘盧遮那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其實還是第二月,還是眚見,『非見眚者』。到什麼時候才見眚?《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如不見,見與不見不二,這才叫見眚。實在說起來,見相兩分就是能所的根源,為什麼?阿賴耶的見分是能見,相分是所見。能所的根本是從阿賴耶識裡頭生的,可見得不容易斷。若不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能所這個妄念就斷不了。可是佛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使我們通達這個道理,見相兩分都是見體(就是能見的真性)、性體上的病,而並不是見到眚的自體。從比喻上來說,病眼不是一個清凈眼、不是一個健康的眼,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界原本是一真,妄想分別,遂生三毒——《金剛經》研習(2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