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束縛你的,是你的「窮人思維」
想要成為5%可以突圍而出的窮人 ,就要明白窮人思維里「稀缺」心態的致命性。
范冰冰因偷稅問題,被罰了8.83億!
舉國的吃瓜群眾,各個拍掌叫好。
但她也許依舊是那20%的人,除了佔有80%的資源,還有顏值、身段、人脈,而大部分的吃瓜群眾永遠只能佔有20%的資源。
自古以來,階層固化都是每朝每代無法避免的。
與其說階級固化,不如說你沒有搞懂自己的上升通道。
想要成為5%可以突圍而出的窮人 ,就要明白窮人思維里「稀缺」心態的致命性。
我們的「窮人思維」
我媽,是典型的勤儉婦女,每次我給她買新衣服都捨不得穿,結果有兩件羊絨衫放著不穿被氧化了。
我爸,特別不捨得扔掉一些幾乎都不會用的東西,儘管這些東西佔據著幾萬一平方的空間。
我爺爺,總是喜歡先吃快爛掉的東西,把好的留到最後吃。但壞的吃完了,好的也開始爛了。
這些舉動的背後原因,我懂——因為以前窮過。
這些行為習慣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的基因里、血液里,
控制著我日漸成長的思維里,
讓我沒有意識地做出不合理的選擇。
剛畢業那會,我為了省錢就去找了日租房。
所謂日租房,就是租一個床鋪,和不認識的人住一個房間。
因為日租房裡,龍蛇混雜,我總是睡眠很淺。
再加上房東是個藥罐子,整個房間都是一股中藥味。
上了一星期班後,直屬上司找我談話,說我不適合。
無奈之下,我和盤托出了實情。
她對我苦笑說,你找房子住是要讓自己有一個好的睡眠,有精力上班。
原來,我也像我爸媽一樣,因為大腦被錢的稀缺控制,忽略了租房的初衷。
不誇張地說,這種思維比牢籠更可怕。如果是牢籠,至少還有掙脫的慾望,想看外面的世界。
而這其實是一口桎梏的深井,會讓我們覺得這就是世界的大小,別人也是這樣生活的。
在一個遊戲規則里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很少會有人想到我如何去制定規則。
為什麼窮人很難擺脫貧窮?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證實了這一現象,他們用49年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為什麼呢?
直到,美國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花了10年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罪魁是——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就是「越是稀缺什麼,就越是在意什麼」。
我家鄰居王阿姨就是這樣。由於她家經濟條件不太好,所以她買菜特別喜歡折騰。
去小區門口新世紀超市一看:「生菜一斤要三塊五,太貴。」
於是,她坐六站公交去沃爾瑪,更貴,四塊錢一斤。
於是,她又坐七站地去永輝超市,「三塊錢一斤,太好了」。
她買了5斤,樂呵呵地回家了。
折騰半天,扣去車費,還倒虧5毛。
穆來納森說:「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心態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即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也就是說,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
穆來納森和沙菲爾還提出了「帶寬」的概念。所謂帶寬,就是指一個人心智的容量。如果這個帶寬老是被一種稀缺心態所塞滿,就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
穆來納森說:「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帶寬,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餘帶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稀缺心態會嚴重影響執行控制力,執行控制力大幅下降會導致衝動。一個人窮著窮著,就會變成衝動的傻子。
窮人就是這樣陷入惡性循環的:金錢稀缺→注意力集中到錢上→大腦浮現各種與錢有關的事,失去控制力,變得衝動→心智帶寬減少→做出錯誤認知,做出錯誤決定→放大對於錢的稀缺心態→惡性循環。
如何才能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第一點,把重要的事情強行拉入管道視野。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人生影響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出身環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理想,生活沒有目標。60%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標模糊。10%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規劃。3%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長期規劃。
25年後,這群人的生活狀況很有意思:
那3%的人,因為一直有規劃地朝著人生理想邁進,所以最後幾乎都成了社會頂尖成功人士。
那10%的人,因為不斷實現短期目標,最後成了社會的中產,做了律師、工程師、企業主管等。
那60%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沒什麼特別成績,就指望孩子將來有出息。剩下27%的人,成了社會最底層的人,成天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這個調查說明了什麼——不同的人生規劃,讓每個人拉開了距離。
所以,要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就要強行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道視野——制定清晰的人生規劃,然後一步一步去實現它。
第二點,建立目標導向思維。
專欄作家李剛講過一件趣事:幾年前,他老婆想買一套學區房。他一算存款,連首付都不夠。於是建議:攢點錢再說吧!當然,最後胳膊沒能擰過大腿,老婆東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給付了。
結果才過兩年,房價就翻了倍。李剛高興得不得了:「幸好買了。」
論理財能力,李剛遠在老婆之上。「我有十幾年投資經驗,再複雜的金融工具,我也一清二楚,而她連買個銀行理財產品還要問人家保不保本。」李剛說。
但這件事,李剛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我沒有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錢夠不夠。」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的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我存款有多少,月收入多少,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麼房。富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麼房?然後再算,還差多少,怎麼解決。
正如李剛所說:如果一個目標是合理的,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第三點,你一定要儘快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一個人不能在同一狀態下呆太久,這樣就容易溫水煮青蛙,不會有大突破。
就像你是用時間掙錢,還是用資本掙錢,在兩個不同量級的收入時候,你所有的思考都是不同的。
就像用戶量是一千,一萬,還是十萬,一百萬,一千萬,所思考的戰略,都不是一個層面上的。
發展的速度代表了上升的勢能,勢能就是你的信心,未來,希望。
願你我都能儘快見到突破的自己,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