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憑什麼上北大」,北大學子告訴你「750分內外的故事」

「我憑什麼上北大」,北大學子告訴你「750分內外的故事」

「我憑什麼上北大」,北大學子告訴你「750分內外的故事」

不久前,教育小新為大家推送了《「我憑什麼上北大?」一位北大學生的83條學習建議,說給你的孩子聽!》一文,不少讀者在後台留言說看了作者提到的學習建議很受啟發。

今天,教育小新為大家帶來另一位北大學生的學習備考「秘籍」,希望能給您帶來新的思考~

750分內外的故事

王承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帕爾哈提曾在大熱的《中國好聲音》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沒有夢想。我相信只要努力,夢想它會來」。

簡單質樸的話語,透露著他踏實懇切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是我一直追求並努力踐行的生活方式。從未奢求踏入燕園大門徜徉未名湖畔,不曾幻想高考取得驕人的分數和成績,可是,走好生活的每一步,做好該做的每一件事,星空上璀璨的夢想,終在這一日將我的生活照得發光發亮。

今天的我在電腦前,敲下這一字一句,希望能夠向大家講述我「750分內外的故事」。其實對於不同的地區、迥異的試題、各態的學子,具體的方法實施起來一定會有各種差異,淺薄之見僅供參考,而我想分享的是其中「細水長流」的生活信條,腳踏實地的學習態度,以及「有用」中求「無用」的人生觀。高考過後,某些應試知識或許將失去它們的意義,但那些關於成長的經驗體悟,一定會伴隨我們繼續走過漫漫求索之路。

學習篇

經驗教訓泛泛談

1.認識高考

高考到底考什麼?我們對高考的題型和基本套路要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準備。當然實際做題時也可適當擴展,這樣你的能力必然有增無減。

2.學習的過程

①預習

狹義的預習,比如說今晚預習明天上課講的內容,由於懶惰等種種原因,我很少做,所以並無經驗可言。但廣義的預習,比如超前學習,是我提倡的。我在高二的假期和周末自學了理科數學的部分內容,同時定期看一些數學競賽的相關書籍,雖然這麼「高深」的知識點高考不一定考,但這對數學思維的培養和數學思想的發掘還是大有裨益的。

②上課聽講

新授課時不論學文科還是理科,我都建議你專心致志地聽講。所謂專心致志,淺層一些指的是不一心二用,即使你已經通過預習、預科班等途徑提前接受了部分知識。要抓住每節課的宏觀體系,也要抓住老師說的每一個細節,因為這可能就關係到一個知識點的理解以及某個步驟的書寫。更深一點的層次,就是不要光被動地接受知識,要勤于思考,大腦高速地運轉,儘可能地強迫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解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以及自己想到的問題,和老師形成深度互動。整理一份清晰全面的筆記,也利於你整個高中的複習。

某些複習課,特別是到高三最後瘋狂刷題的時間,我認為如果你對自己的學習程度有明確的把握,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可以選擇不聽,少寫作業或者一心二用。好處是你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彌補自己的弱項,比如高三的最後階段我借各種緣由請假兩天,在家複習了一遍區域地理和各種地圖;弊端就是你容易忽略老師不經意間講到的新的有價值的東西。大家還要自行取捨,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③複習

拒絕突擊,循序漸進。其實不用專門拿出來大段的時間來複習,中午、課間沒事的時候瀏覽一下就可以。每天對當天的知識點、筆記進行透徹的複習,目的在於弄明白每一個知識點,不會的請教同學們和老師,千萬不要像滾雪球一樣積攢起來。每個周末對這周學的知識點進行複習:一方面要再熟悉知識點,達到看著一個定理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推導過程的熟練程度;另一方面要構建知識單元的體系、框架,疏通課本,把課本上老師沒有重點講的每一幅圖每一個小字弄明白。

就我的學習經驗而言,讀書和複習均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重複的次數越多,你的熟練度就會越高,你對知識的應用就越得心應手。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思考,你對同一個問題思考的層次就會產生質變,甚至會發掘出很多不一樣的點,這就是專屬於你自己的思路與方法。高二高三,我做完了高考數學真題,最後整理了100多道題,包括不超綱的和超綱的,在第三輪複習時又將這100多道題重新做了一遍,匯總成十多種常規與非常規的解題方法。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教授說過,「考古的樂趣,只有考古人懂得」。我想,學習不斷深入的樂趣,讀書趨於透徹的樂趣,也只有讀書人才能明白吧。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我倡導背誦時不只孤立地背題。比如回憶數學概念時,腦海中不僅應該有結論,還應該有結論的推導方法。比如回憶歷史課本時,要有多元的體系,知識點一背背一串。同時,眼口手並用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效果,建議大家調動多種感官,寫、誦、記相結合。

④練習

這裡的練習包括作業練習和自己的課外練習兩個部分。練習的基礎是對知識的理解,只有先透徹地理解所學內容,才有熟練掌握的可能。

另外,做題極易被大家忽視的一步,也是到了最後時刻最重要的一步是審題。不同的學科,審題有不同的技巧,不同的人,審題也有不同的方法。有人必須用筆畫出來,有人看看就知道了(其實這種人的做法總有出錯的一天)。比如我在高三整理時將數學題干分為兩個部分,解題條件與限定條件(如a>0、整數、自然數等),我們親愛的地理老師將題干分為關鍵詞和限定條件,這都是大家做題做多了以後自己可以總結出來的。

先有量的積累,再加上認真的思考、整理和總結,才有可能發生質的飛躍,比如解題速度的提高和解題能力的提升。高一時班主任就常提醒我注意速度與質量的關係,這也是我整個高中努力的方向。

3.超前學習

學有餘力的同學,我強烈建議你進行超前學習。同時,多和那些學科的「大神」們交流,不僅可以交到朋友,還會改變你對該門學科的認識,提升學習的興趣。

4.對待考試

「平日作業如考試。」其實我覺得這句話不是真理,考試與作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平日」為考試打下的是知識的基礎,但考試不僅是知識的比拼,更是心態等綜合能力的測驗。

對待作業,不要猜,不要蒙,不會的要做好標記,講評時注意發現自己還存在問題。譬如我有一個奇怪的原則,就是平日做數學作業時,小題當大題做,不偷懶不減工。但是考試時,就可以用特殊值等各種方法,以獲取答案為目的。還記得f(x)的導數恆大於f(x)的一類題,我總愛將f(x)=-1代入解題,倒也屢試不爽。

我覺得,平日的積累,是學習的過程,而考試,則是對學習能力檢驗的過程。它是一個標杆,可能或多或少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你要做的就是儘力讓自己作為被檢測對象時,得到的測量結果符合甚至高於你實際學習的能力。若真的上了考場,就不要再想你的積累在哪裡還有漏洞,而應該把你已經會了的知識,你現在所具備的能力,應用到最大限度。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在微博上看到了光線傳媒劉同的一番話,在此與大家分享:「明天高考,肯定有人今天還在擔心有題不會,有知識點沒背完,有公式記不住,沒關係,很多事成與不成不是看你懂的有多少,而是你能把自己懂的發揮出來多少。今天的你不要再為自己的不足而害怕了,明天的你儘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過去,就好。」

5.對待成績

考試的過程儘力發揮,成績下來之後認真、透徹地分析錯誤,但對最後的分數不要太過糾結。

最忌諱的分析方法就是:哎呀,看我這兒太馬虎了,數算錯了,那兒過程都對,中間好像抄錯數了,要是把這些分都加上,那我就是怎樣怎樣了;嗯,沒什麼好分析的,其實我都會,下次就不會這樣了……

對待自己的錯誤,一定要有敢於承認,敢於剖析的精神。就像矛盾普遍性原理里說的那樣,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積極尋求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不要流於表面,不要不肯正視自我,每個人的修為其實都不夠,生活本身就是不斷修鍊,使自己日臻完善的過程。

6.多交流多請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也許你的思維會進入「死胡同」,這時候聽一聽他人的分析,常有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之感。譬如做歷史選擇題,有人抓題干意思很准,有人找好了關鍵詞,有人歷史概念掌握得透徹,有人知識面廣博,這時候莫要藏私,莫生出嫉妒之心,交流才會使人進步。

心態篇

為人處事慢慢講

1.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隨著知識面的拓展,我越來越明白,「低調做人」不是一句虛話。知識學習得越多,你越會明白自己未知的範圍有多麼大;各類「神人」接觸得越多,你越會發覺自己不過是滄海一粟、宇宙微塵。在這個年紀,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並不足以令我們具有驕傲乃至趾高氣揚的資本。低調,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而高調做事,意在把握機會,順勢而行,多辦事才能會辦事,要善於展示自己的能力。

2.不要耗時間而忽視效率

高中三年,我始終6:00起床,晚上10:30甚至10:00就睡覺。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贊同打時間戰擠出每一分每一秒去學習或者瘋狂刷題。雖然它們可能很有用,雖然我身邊也有成功的例子,但看著身邊的人每天過得煎熬痛苦,總感覺他們失去了學習本應有的充實和快樂。我更主張的是講求效率,學則專心致志,玩則興高采烈。

3.對高考的態度

對待高考我的態度是不突擊,不衝刺,細水長流,順其自然。

一直非常喜歡萬方中的一段話,覺得他道盡了對待高考、對待生活的真諦。

「我有事沒事,很喜歡看各種廣告。其中Johnnie Walker有一條廣告語非常打動我:Keep walking。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永不止步。Johnnie Walker根據這一條理念,拍過一個叫『語錄』系列的片子: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而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裡默默地奮鬥而付出。廣告的最後,永遠畫的是一個小金人,拄著根拐杖,走得很從容優雅。

「我覺得人生真的就要有著這樣的態度:平靜地走、堅韌地走、不慌不忙地走,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不論你遇到的是高考,或者沒有高考,都能做到處事不驚、不嘆、不喜、不悲,從容優雅,你最終將發現,這種人,終將比那些衝刺跑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活得更為從容,更加真我。」

所以,不要因為課業的繁重,忽視了生活中景緻變化的點滴美好,讓我們試著懷揣葦岸堅持記錄二十四節氣時的靜澈心境吧;不要因為學習的壓力,忘記了父母師長乃至身邊同學們對你的幫助,讓我們身體力行幫助他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吧。莫被「有用」禁錮了你前行的腳步,一顆自由無用卻美麗的靈魂,定會令你收穫更多的精彩。

前路漫漫,我們一起慢慢走,追尋前方那等候著我們努力的夢想。期盼今後在燕園,也會見到你孜孜求學的身影。期盼我「750分內外的故事」,會帶給你幾多感悟,幾多收穫。

文章授權摘錄自《我憑什麼上北大》,摘錄有刪減。《我憑什麼上北大》,李禕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我憑什麼上北大」,北大學子告訴你「750分內外的故事」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楊文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上海啟動第四期「雙名工程」培育卓越教師
美術館:培養公民視覺素養的魅力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