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片:青春留不住,不如隨它去
《悲傷逆流成河》
《微微一笑很傾城》
《左耳》
《何以笙簫默》
《匆匆那年》
圖為《悲傷逆流成河》電影海報。
【聚光燈】
青春,一直都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它不只是愛情,還有友情,親情,但最珍貴的,則是青春年少磨滅不掉的回憶。都市中的青春,永遠都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而青春中的疼痛、傷痕、自顧自憐,更是大部分人都曾有過的經歷,這些回憶不會隨著時代變遷歲月增長而消逝。然而,隨著《小時代》、《左耳》、《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悲傷逆流成河》等青春都市題材的IP拆分成若干版權輪番登場,影視化爆發的背後,帶來的則是套路化的審美疲勞。
一部原著為三部曲的疼痛青春小說,硬生生地被抻成了一部長達70集的偶像劇。裡面充斥著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活在了一系列爛俗狗血的劇情之中,原著內容涉及出軌、失憶、失明、強暴、流產、天下有情人終成兄妹、霸道總裁愛上我等爛俗青春梗,集狗血之大成,在電視劇里又被硬生生地抻出了各種正能量,你能怎麼辦?
放眼這類青春傷痕文學,其最本質就是一個「虐」字,虐得超脫現實,虐得潸然淚下,讓讀者情不自禁地同情主角,自動地帶入角色,在憂傷氛圍中感同身受,為之動容。但為何當初的讀者,如今的85後90後,如今再看它們的影視化改編,卻不再喜歡了呢?
一方面,這是這代人中學和大學階段看的書,當時的他們還稚嫩簡單,唯美純粹的一切便是他們對於青春最美好的記憶。他們渴望生活、憧憬愛情,談論著《校服的裙擺》,說著《那些女生該懂的事》。沉浸於《左手倒影右手年華》的《悲傷逆流成河》。而當少男少女逐漸長大,走入生活,直面「慘淡的人生」,擺在他們面前的是複雜的愛情、辛苦的職場和艱難的生活。於是,在眼界更寬,懂得更多後,再回望這些殘酷青春和狗血劇情,只會覺得曾經的自己是多麼可笑、幼稚、不切實際,反而產生了一種抵觸感。
相比這些已成過去式的故事,他們更願意看成長後的故事,因為這是他們的當下生活,和如今的日常是同步的。另一方面,則是國內IP炒作成風的模式下,青青傷痕文學這塊已被瓜分殆盡的大蛋糕了。這類題材呈現重複性的井噴狀態,但製作水準卻沒太大提升。當讀者看到這些曾經的青春記憶被影視化改編以後,所呈現的故事並不是他們理想中的模樣之時,心裡產生的巨大落差也會令他們對作品產生失望和憤怒。
影視化改編相比原著文字而言,優勢在於對原著故事的實景還原呈現。但當某些作品中硬生生靠對白去支撐劇情,只會遭到受眾的詬病與吐槽。基於此,當製作沒有真正投入精力去打磨故事內容,甚至流於「粗製濫造」,僅僅熱衷於「短平快」式開發,以「重溫當年青春」的噱頭進行炒作宣傳,故事結構混亂、製作內容粗糙,外加頻繁出現的植入廣告,只能造成對作品品牌價值的損耗。
可這類青春傷痕文學的IP往往想吸引,且能吸引的只是原有的粉絲。社會的變遷,年代的更迭,閱歷的不同,造就了屬於每一代人標籤式的青春記憶。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他們的青春是馮小剛記憶中的那段芳華,對於父母輩的人來說,他們的青春是小馬哥風衣里抖出的英雄本色,而對於85後、90後來說,他們的青春是那一帶作者筆下逆流成河的悲傷,是匆匆那年裡每個人青澀的成長,是張漾和巴拉對於愛情的懵懂。這些符號化的記憶就像是不同的年代、社會、人的縮影。時代造就了代溝和隔閡,一代人的回憶只有這代人才有設身處地的感觸與共鳴,哪怕再完整的故事對新觀眾的吸引力都是有限的。
如今,00後作為新觀眾,他們的選擇更加多元,隨著這批人的成長,市場下一波的潮流趨勢隨時更新迭代,有人說是漫改的天下,但不管是什麼趨勢,青春傷痕文學的改編已慢慢沒有了市場。
除此之外,與之競爭的還有玄幻和古裝等架空的題材。這類與生活無關的故事可以抵擋一些時間的推移,免去了讀者成長更迭換代的問題。畢竟,比之青春小說需要不斷面對新觀眾的壓力和挑戰,對於受眾群年齡的局限性,架空的題材只需建置合理的衝突和矛盾就好,對比那些擁有固定受眾的改編作品,沒有時代的限制和框架是劣勢,更是優勢。
老觀眾可能呼喚不回來,新的觀眾卻也吸收不進去。君不見,郭敬明、姚雪漫、安妮寶貝此類文學領軍人物早已江山不再,審美的疲勞、薄弱的內容加上只顧消耗情懷的創作者,於是一出出自掘墳墓的好戲持續上演。生活已經讓我們品嘗到了成長的苦澀,而那青春的甘甜,就好好塵封在美好的回憶里,即使現在回看那些傷痕或許有著不諳世事的故作呻吟,但也請讓它好好安放,不要為了圈錢再狠狠撒上幾把鹽。
□秋小墨(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