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咸寧:萬里茶道自茲始,綠色桂鄉迎東風

咸寧:萬里茶道自茲始,綠色桂鄉迎東風

首發:12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完顏文豪、吉玲

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後首次出訪,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到17世紀的「萬里茶道」。由此,一條「偉大的中俄茶葉之路」,再次為世人矚目

赤壁市博物館內的一張清朝疆域圖上,記錄著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歐亞萬里茶道線路圖。這是繼絲綢之路後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貿通道,是一條縱貫南北、水陸交替的商業運輸要道。而羊樓洞,就是「萬里茶道」的起點

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的古街,100多年前這裡曾是鄂南磚茶製作中心,如今古街兩側是售賣磚茶的茶鋪。記者完顏文豪 攝

羊樓洞是湖北咸寧下轄赤壁市的一座古鎮。在這座古鎮一條青石鋪設的石板街上,有80多間保存完好的老店面,幾十處深宅大院,青磚屋宇,青瓦飛檐,明清古風仍存。

石板街面上,一條條鐫刻歲月年輪的深槽清晰可見。當地人說,這是從前運茶的獨輪「雞公車」碾出來的。

今天的羊樓洞得益於茶業,仍然算得上富足,但知名度總體上不出鄂南、湘北。然而,這座小鎮曾在萬里之外的歐洲名動一時。

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後首次出訪,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到17世紀的「萬里茶道」。由此,一條「偉大的中俄茶葉之路」,再次為世人矚目。

羊樓洞,就是「萬里茶道」的起點。

長江水以西南—東北走向流經鄂南大地,巍巍幕阜山脈綿延湘鄂贛交界。位於山北江南的這片土地,峰巒舒展起伏,嶺谷堆青聳翠,被大自然賦予了豐富的綠色資源。

名自《易經》「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湖北咸寧市,生長著163萬畝竹林。全國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餘株,這裡就有2000餘株,最老的一棵已600餘歲。因此,它享有著「楠竹之鄉」和「桂花之鄉」的美譽。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在蒼翠無邊的綠色海洋中,生長著漫山遍野的茶樹。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經由「萬里茶道」遠銷歐俄的磚茶,就產自這裡。

檔案資料記載,鄂南有一首《竹枝詞》寫道:「茶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簽書小字,西商監製自芙蓉。」這裡的「芙蓉」,指的是咸寧芙蓉山茶區,「方磚」是指咸寧青磚茶。

咸寧,比「萬里茶道起點」更久遠的歷史遺迹,無疑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赤壁之戰。在這裡,傳說中的諸葛孔明借東風,成就三國鼎立大業。今日咸寧,迎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心的東風,依託綠色資源優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打造「中部綠心」,綠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寬廣。

俯瞰咸寧城區。張大樂 攝

「萬里茶道」從這裡出發

磚茶從羊樓洞出發,經獨輪車運至長江碼頭,到漢口逆漢水而上到河南,進山西,入內蒙古,再由駝隊跋涉至中俄邊境恰克圖交易,一直通向遙遠的聖彼得堡與莫斯科

一條1000多米長的古街道,青灰色的石板路,兩旁灰牆灰瓦的老屋,長著青苔的牆根,陽光透過門框照進屋內,小橘貓慵懶地躺在地板上,一派悠閑寧靜的古鎮景象。

古街中間的一棟兩層老屋裡,一首《我的名字叫安》的民謠,緩緩的歌調從小音箱里傳出,老屋裡茶香四溢,「80後」女老闆雷萍不緊不慢地泡茶、倒茶,招待著前來參觀的客人。

雷萍記得,從2015年開始,位於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社區的這條老街,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熱鬧。那一年,國際茶業大會在赤壁舉辦,一批批遊客與商人來到「萬里茶道」源頭之一的羊樓洞,鎮上居民在老街開起了茶葉鋪面。

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的古街,100多年前這裡曾是鄂南磚茶製作中心,如今古街兩側是售賣磚茶的茶鋪。記者完顏文豪 攝

從小在羊樓洞長大的雷萍,覺得童年時的古鎮更熱鬧一些。那時,街道兩旁的吊腳樓全是商鋪,石板路上是擁擠的行人。但在雷萍不曾經歷過的100多年前,這裡其實是另一番繁榮場景。

茶葉種植,在鄂南這片土地上已有2000多年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唐貞元年間,羊樓洞一帶就大量種植加工茶葉。宋代以後,規模擴大,出口激增,遠銷異域。到明朝中期,咸寧制茶業已相當發達。

咸寧下轄崇陽縣,清同治《崇陽縣誌》記載,這裡「篩茶之男工,揀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聲成雷,汗成雨。」到了清末,大量山西、廣東客商和日、英、俄等外商洋行紛紛來鄂南設庄收購和制壓磚茶,在面積不足0.7平方公里的羊樓洞,茶莊一度達到200多家,人口四五萬,有「小漢口」之稱。

赤壁市博物館內的一張清朝疆域圖上,記錄著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歐亞萬里茶道線路圖。這是繼絲綢之路後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貿通道,是一條縱貫南北、水陸交替的商業運輸要道。

那時,磚茶從羊樓洞出發,經獨輪車運至長江碼頭,到漢口逆漢水而上到河南,進山西,入內蒙古,再由駝隊跋涉至中俄邊境恰克圖交易,一直通向遙遠的聖彼得堡與莫斯科。

磚茶被以肉、奶為主食的亞歐大陸北方居民稱為「生命之飲」。咸寧市檔案館提供的歷史檔案顯示,磚茶是俄國人的生活必需品,19世紀中葉,俄國茶商直接深入漢口地區採購、製造、販運茶葉。

19世紀60年代以前,湖北的茶葉貿易主要沿著由晉商開闢的「萬里茶道」前往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俄、美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要求開放南京、漢口等十處沿海沿江通商口岸。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通商,俄商不再滿足於從華商手裡收購茶葉,開始深入羊樓洞磚茶產區自行設廠製造,建立了8家磚茶廠。後來,這些茶廠陸續遷往漢口。至1893年,漢口的磚茶生產與貿易為俄商所壟斷。

在清末有著「東方芝加哥」美譽的漢口,茶葉成為其大宗出口商品。據《海關通商貿易總冊》統計,1876年至1879年,磚茶出口占漢口總出口量的13.4%至26%。低廉的海運成本促使俄國開拓了中俄海上運輸路線,當時的漢口也被稱之為「東方茶港」。

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資料顯示,中國茶商售茶「與洋商交易均另由洋行買辦為經紀」,茶商既無自己的輸出機構,也無統一的經營組織,對國外市場一無所知,可謂「商情隔閡,弊竇叢生」。這樣「貨物之優劣,價值之低昂」,自己不能把握,只能由洋人操縱主宰。

1889年,就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倡議興辦機器制茶,令江漢關稅務司籌興茶務,准許富商集股購地種茶與購機制茶;在羊樓洞開辦茶葉工人培訓所,改進茶種;鼓勵中國茶商走出國門直接把磚茶運往俄國銷售,並親自組織兩批茶葉銷往俄國,逐漸打破了洋商對華茶的操縱。

1918年,磚茶北上的路線開始改變。那時,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通車,在距離羊樓洞4公里設立了趙李橋火車站,羊樓洞的磚茶直接上火車北運,不再經水路中轉。

百年後的今天,在「萬里茶道」的起點,赤壁市提出了「打造百億茶業,擦亮千年品牌,重振萬里茶道,造福億萬民眾」的發展戰略。

2017年,赤壁茶園基地面積達到16萬畝,茶葉生產總產值10億元,以萬里茶道博物館、明清古街和萬畝茶園串起的旅遊線路,被評為「中國十大特色茶旅線路」。曾經在「萬里茶道」運輸的磚茶,如今正成為「一帶一路」上,咸寧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

俯瞰咸寧城區。張大樂 攝

變與不變間的綠色發展實踐

咸寧長期堅持農業、工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道路,工業的崛起與發展沒有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青山綠水的好生態為咸寧發展旅遊業留下了寶貴的自然資源

追溯數百年的歷史,茶葉這一寶貴的綠色資源,曾給以發展傳統農業為主的鄂南大地帶來了商業與財富。如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依然對綠色情有獨鍾。綠色,是這裡的寶貴財富,也在為這裡創造著新的財富。

咸寧城區南部的潛山國家森林公園,立冬後仍是一片翠綠。清晨的公園,雲霧繚繞,山間傳來清脆的鳥鳴,翠竹與香樟掩映的山路上,市民們或徒步而行,或騎單車穿過。

咸寧潛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市民們在竹林掩映的道路上休閑散步。記者完顏文豪 攝

咸寧地處江漢平原向江南丘陵地區的過渡帶,地勢高低懸殊,區域內以低山、丘陵為主,林地佔土地總面積的63.3%。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的亞熱帶濕潤型大陸季風氣候,賜予這片土地豐富優良的林木資源,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14%。

這片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7大竹海區,生長有163萬畝的竹林,是聞名全國的「楠竹之鄉」。

這裡有悠久的桂花種植歷史,全國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餘株,其中咸寧有2000餘株。咸安區桂花鎮擁有全市90%以上的1800餘株古桂,最老的一棵已600餘歲。咸寧城區的街道兩側是成排成排的桂花樹。每年農曆八月,漫山遍野的桂花盛開,花香飄滿全城。以桂花為市花,以桂命名道路與廣場,咸寧這座城市是名副其實的「桂花之鄉」。

咸寧市旅遊委副主任王白石介紹,咸寧地處湘鄂贛交界的幕阜山區,有豐富的綠色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咸寧長期堅持農業、工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道路,工業的崛起與發展沒有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青山綠水的好生態為咸寧發展旅遊業留下了寶貴的自然資源。

從城市的建置歷史來看,咸寧是一座相當年輕的城市。咸寧地名出自《易經》「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取「天下全都安寧」之意。新中國成立後,1965年咸寧專區成立,3年後改稱咸寧地區,1998年底撤地設市。

早在1979年,咸寧旅遊業就已起步,此後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1998年建市後,咸寧制定了「興工強市、特色農業、科技創新、旅遊帶動、城市推進」五大戰略,旅遊業成為五大發展戰略之一。

近年來,這個中部城市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提出「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建設國際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建設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在城市裡建成了6個國家濕地公園、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7個省級森林公園。

從潛山山頂俯瞰,蜿蜒的淦河穿城而過,一棟棟樓房聳立於鬱鬱蔥蔥的綠樹叢中,在一片煙雨朦朧中,這座南方城市顯露出美麗的輪廓,猶如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水墨圖。

咸寧市檔案部門提供的一組組建市20年以來的新舊照片,述說著這座城市變美的歷程。曾經的養雞養豬場,已變身為市民休閑的十六潭公園;以前淦河兩岸雜草叢生,有多處違章建築,如今建成了河邊休閑長廊和廣場,兩岸綠柳成蔭,春天時一片花海。

2017年,咸寧全市接待遊客達到57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2億元,旅遊經濟指標在全省市州保持前列。

咸寧潛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竹林小道。記者完顏文豪 攝

咸寧市城鄉規劃局局長李光,用了四個「變」來形容咸寧過去20年的發展——規模變大、功能變優、景觀變美、產業變強。

在這些變化之中,這座城市有許多東西是不變的。李光說,「如果說蘇杭是大家閨秀,我們就做好自己的村姑」——每個城市的歷史底蘊、地形地貌、民風民俗都有其獨特性,咸寧的城市規劃不會與其他城市比著建高樓大廈,不去追求千城一面,而是要走好自己的路。

「小(小巧)、精(精緻)、靈(靈秀)的城市發展理念是不變的,山水相依、城林相間、山水田林湖草相融的城市結構是不變的,承載著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老街區、建築與地標性景觀是不變的。」在變與不變之間,這個中部城市正在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崛起之路。

這裡的好山好水好環境,在向外界展現著一個公園城市的魅力,際華集團跑來建滑雪場,雲南城投投資會展和樂園,浙旅投建蝴蝶谷做鄉村旅遊和民宿……一大批投資數十億至數百億元的大旅遊與大健康項目,正在咸寧落地,鄂南大地正上演著經濟增長與綠色發展的完美合奏。

俯瞰咸寧城區。張大樂 攝

「湖北南大門」的紅色印記

如今,汀泗河上的汀泗鐵路橋上,時速達300多公里的列車呼嘯而過,粵漢線變成了京廣線,蒸汽機車變成了動車,汀泗橋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坐落在汀泗橋鎮上

在鄂南大地廣闊的綠色植被之下,是一片峽谷平行相間、山丘盆地參差、洞穴杳然、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觀。山巒深處,散布著18000多處大小泉眼,匯成了254條中小河流,斧頭湖、黃蓋湖等大小湖泊眾多,分布密集。

河湖密布之地,自然會留下古人建橋的智慧。修於南宋時的通城靈官橋,元代的嘉魚靜寶橋,明清兩代的咸安白沙橋等,僅咸安區,載入光緒《咸寧縣誌》的古橋就有55座。長虹卧波,小橋流水,成了咸寧大地上一道道秀麗而古雅的景觀。

到了近代,張之洞主張修建的粵漢鐵路穿過鄂南大地。戰爭年代,鐵路線上的汀泗橋與賀勝橋成為兩處重要關隘。這是被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兩座橋。

位於咸寧咸安區汀泗橋鎮的汀泗鐵路橋,北伐戰爭中著名的汀泗橋戰役曾在這裡打響。記者完顏文豪 攝

汀泗橋跨越古老的汀泗河,橋的不遠處是汀泗橋鎮。在這個同樣古老的鎮子上,50歲的施幫海戴著口罩,手握一個重重的木盤,在一層厚厚的棉花上使勁按壓。他用這種古老的工藝,將纖細的棉絲纏繞在一張線網上,這是他將棉花做成棉被所用16道工序的其中一道。

行走在咸寧咸安區汀泗橋鎮的東正街上,時間似乎慢了下來。這條建於清代的老街,保留著具有不同年代特徵的商店招牌,鋪著灰色的石板路,幾個老人坐在家門口拉著家常。在這裡,施幫海守著老屋,干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營生。

這條街上的建築都有些年頭。從街上往汀泗河走去,路過的幾棟建築牆面上,貼著北伐軍葉挺獨立團連部和營部舊址的木牌,它們向人們訴說著92年前發生在這裡的一場重要戰役。

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的咸寧,在革命年代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1926年7月,為打破北洋軍閥的聯合圍攻企圖,將國民革命推向全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出師北伐,首要目標為打敗軍閥吳佩孚,佔領兩湖。廣州誓師後,北伐軍迅速向湖南進發,僅用一個半月就擊敗了湖南軍閥勢力,將湖南納入國民政府的政治版圖,旋即行進湖北。

據咸寧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親賢介紹,咸寧地處「湘鄂咽喉」之地——西側是長江與洞庭湖區,東側是綿延湘鄂贛邊界的幕阜山脈,自古以來便是南北大通道,元明以來,建有武昌到長沙的驛路,清末張之洞主張修建的粵漢鐵路穿過鄂南大地。

粵漢鐵路上自南向北的汀泗橋和賀勝橋兩個站點,是通往武昌的必經之路。1926年8月,鄂南大地恰逢河湖漲水季節,汀泗橋區域一面依山,三面環水,南北只有一座百餘米的鐵路橋可以通過,所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成為從湖南進入武漢的第一道門戶。

1926年8月下旬,吳佩孚糾集主力扼守軍事要隘汀泗橋,企圖憑險頑抗,阻止北伐軍前進。8月26日至27日,北伐軍以第4軍第10師、第12師和葉挺獨立團為主力,第7、8師為策應,在與敵激戰一晝夜、屢攻不克的情況下,採用全線夜襲與背後抄攻的策略,一舉擊潰吳佩孚主力,佔領了汀泗橋,從而打開了鄂南門戶。

汀泗橋戰役後,北伐軍乘勝追擊,於8月29日奪取賀勝橋,兵臨武昌城下。經過約40天的圍困與攻擊後,北伐軍佔領武昌,奪取漢口與漢陽,基本實現了消滅吳佩孚主力、佔領兩湖的戰略目標。

位於咸安區桂花鎮白沙村的另一座橋,曾見證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秋收暴動。如今,在這座橋的一側,白沙老街上還保留有咸寧農民軍指揮部遺址。

位於咸寧咸安區桂花鎮白沙村的古橋,橋的一側白沙老街上還保留有咸寧農民軍指揮部遺址。記者完顏文豪 攝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上,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暴動作為主要任務。鄂南這片土地,再次成為革命的戰略要地。

《鄂南農民暴動計劃》指出了鄂南秋收暴動的特別意義:「在政治方面可以直接影響武漢,在地理方面斷絕武(漢)長(沙)路的交通和郵路,可以造成湖南軍隊與政治上的恐慌,而大有利於湖南農民暴動。」

1927年8月底9月初,鄂南農民革命軍發展至數萬人,佔領了通山、崇陽、通城三縣縣城和另外三縣鐵路沿線附近的重鎮,造成鄂南地區全面暴動的局面。至10月下旬,轟轟烈烈的鄂南秋收暴動宣告失敗,雖然只堅持了43天,但它為鄂東南蘇區的建立和發展,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在鄂南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紅三師和紅十七軍等中國工農紅軍部隊。

如今,汀泗河上的汀泗鐵路橋上,時速達300多公里的列車呼嘯而過,粵漢線變成了京廣線,蒸汽機車變成了動車,汀泗橋一旁建起了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坐落在汀泗橋鎮上。

靠近武漢江夏區的賀勝橋鎮,已被打造為湖北省第一個金融小鎮,成為咸寧對外開放的試點鎮。

近些年,咸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建設,通過幕阜山生態旅遊公路,串聯起鄂南大地豐富的綠色資源與寶貴的紅色文化,未來將建成鄂南的「生態帶、旅遊帶、文化帶、發展帶」以及中國「中部綠心」的展示區。

2013年開通的武咸城際鐵路,為全省第一條城際鐵路。(咸寧市檔案館館藏照片)

兩個賬本里的發展巨變

如果說沈懷德的家庭賬本,是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夏金平的「大賬本」,則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一個中部地級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巨大變化

66歲的沈懷德幹完一天農活,總是習慣性地拿出一冊賬本,在上面詳細地寫下當天的家庭收支。11月15日晚上,他在賬本上記下了賣鴿子310元和幫人加工紅薯205元的收入。

對這個咸寧崇陽縣銅鐘鄉的農民來說,記賬已經帶有一種生活的儀式感。從1981年的農曆七月十八至今,他已記了37年的賬。

從1981年的10.6元,到1991年的6670.36元,2000年的23967.17元,再到2017年的69350元,珍藏在湖北省檔案館的30多個賬本上密密麻麻的數字,記錄著沈懷德一家過去37年的收入變化。

40公里外的咸寧市金桂路一棟辦公樓里,56歲的夏金平也在記賬。不同於沈懷德家的小賬本,夏金平記錄的是9861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大賬本」。這位咸寧市統計局局長,1983年大學畢業後去咸寧地區統計局工作,已為咸寧記了35年的賬。

如果說沈懷德的家庭賬本,是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夏金平的「大賬本」,則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一個中部地級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巨大變化。

在夏金平的賬本中,2017年,咸寧市的經濟總量達到1234.86億元,是1978年4.92億元的251倍,也是1998年咸寧建市時100.06億元的12.3倍。

據夏金平介紹,咸寧在歷史上以發展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新中國成立後,咸寧地區曾經「縣縣有化肥廠,縣縣有水泥廠」,卻都是小鋼鐵、小煤炭、小機械、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企業。改革開放後,一些鄉鎮企業出現,工業發展依然落後。

1998年,咸寧撤地設市。這一年,被夏金平稱作「咸寧經濟的起步之年」,此後,這個中部地級市開始摸索自己的發展之路。隨著咸寧提出工業強市戰略,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出現在鄂南大地上。

咸寧建市二十年來,城市面貌的今昔對比。上圖為上世紀90年代的咸寧中心花壇,下圖為現在的咸寧中心花壇。(咸寧市檔案館館藏照片)

在咸寧市咸安區的東北角,坐落著海威複合材料製品有限公司,這家成立於2005年的民營企業,經過十多年自主研發,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艦船複合材料領域國內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

距離海威不遠處的湖北三環汽車方向機有限公司,是一家有49年歷史的老國企。近半個世紀里,它經歷了從給農用機、拖拉機做配件到如今給東風、一汽等「汽車國家隊」做配套的一次次跨越。

提起老牌國企的發展之道,總經理雷森林能說出一長串改革故事。這家老牌國企最大的秘訣是靠一次次的技改和創新謀發展,「僅僅靠銷售數字上的增長是無法長久的,質量的增長才是可持續的。」

在26年前,咸寧最早的開發區——咸寧溫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之時,規劃和建成面積只有10平方公里和1平方公里,企業不到10家。如今,369平方公里的咸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威與三環等411家企業,正在奮力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咸寧建市二十年來,市民們泡溫泉形式的變化。上圖為上世紀90年代人們泡溫泉的場景,下圖為如今人們泡溫泉的場景。(咸寧市檔案館館藏照片)

咸寧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咸寧高新技術企業在1999年實現「零」的突破,到目前達到190家,高新產業發展到電子信息、先進位造、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及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五大行業齊全、新材料和先進位造行業發展突出的地步。

據咸寧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政研室改革辦主任黃建平介紹,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咸寧提出統籌做好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全域旅遊三篇大文章,把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崛起優勢,力爭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21次「問政」何以促成21次和解
培養孩子父母「一個都不能少」,用法律給家長「立規」管用嗎?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