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柳」的紅柳人生
原標題:「劉紅柳」的紅柳人生
「劉紅柳」何許人也?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新疆于田大芸種植場場長劉銘庭也。
12月10日上午,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四樓會議室,見到86歲的劉銘庭。
儘管已退休20多年,劉銘庭滿腦子還是治沙、紅柳、大芸。談起這些,他思維敏捷,滔滔不絕,根本不像個80多歲的老人。
有個尊稱叫「劉紅柳」
「我研究紅柳60年,做了兩件事:發現檉柳(紅柳)屬5個新種;發明紅柳大芸人工種植技術,創下小面積畝產2000公斤以上的高產紀錄。」他的開場白簡明扼要。
其實,被稱為「人工肉蓯蓉之父」的劉銘庭太謙虛了,他做的何止是這兩件事。
從「六五」到「十三五」期間,他承擔了多項國家和自治區荒漠化治理的重點科研項目,成為我國該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在流沙地、重鹽鹼地通過引洪成功大面積恢復和發展了紅柳灌木林,十餘年間推廣400萬畝,取得了十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他曾獲聯合國、國家、省部級獎28項,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獲得國際獎項最多的科學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組尊稱為「劉紅柳」。
劉銘庭回憶起大學實習期間在新疆沙漠見到紅柳的情景,「在沙漠中,第一次見到了敢於和風沙、鹽鹼奮力抗爭的紅柳,紅柳頑強的生命力給我極大地震撼」。
1957年從蘭州大學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到新疆工作,投身於新疆的荒漠化研究,開始了60年漫漫的紅柳研究生涯。
經過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他將紅柳的育苗量由每畝5萬株發展到50萬株,比當時國際上最好水平高出6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他先後發現了塔克拉瑪干檉柳、莎車檉柳、塔里木檉柳、金塔檉柳、白花檉柳5個新種。他因此被稱為「中國紅柳家庭四分之一種屬發現人和定名人」
他對200種沙生植物進行了研究,掌握了150餘種優艮固沙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特性、主要分布區、固沙性能、育苗技術以及不同立地條件下最佳造林方法,並將我國檉柳屬植物的綜合研究及大面積推廣應用提高到世界領先水平。運用他的紅柳造林技術,紅柳在南疆已發展到500多萬畝。
「在這幾十年,我基本上掌握了二百種固沙植物的習性啊,繁殖啊,生態環境等等。我知道這些固沙植物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開花結果。比方哪種植物是8月收的,我就8月份到那兒去,因為我的腦子裡面有一本帳,這樣就便於在固沙實踐當中利用它。」
建世界首個紅柳大芸示範基地
肉蓯蓉(又名大芸)是一種寄生在紅柳及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是一種名貴的藥材,被醫學界譽為「沙漠人蔘」。近年來,隨著需求量的的不斷上升,價格上漲,但無序的亂挖亂采,使天然的肉蓯蓉資源越來越少。國家為保護沙漠植被,禁止採挖,鼓勵人工種植。
和田人多地少,自然環境惡劣,貧困人口多。抱著讓當地的農民能種植大芸增加收入的願望,應于田縣的邀請,1995年劉銘庭退而不休,在和田地區于田縣奧依吐克拉克鄉沙區,建立了500畝人工紅柳大芸示範樣板基地,並舉家搬遷到此定居,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紅柳大芸示範基地—于田大芸種植場。
種植場初創的艱苦,劉銘庭記憶」深刻」。
「當時條件苦得很,種植場離縣城很遠,交通也不方便,買東西也不方便。我們一家人住在沙漠裡面,當時沙漠裡面還沒有拉電,也沒有自來水。我們就到兩公里多的地方,買一個毛驢車,買一個桶,喝澇壩裡面的髒水,澇壩裡面蟲子也多得很。」
經過艱苦摸索,人工種植大芸獲得成功,「紅柳大芸人工種植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大芸人工接種率達100%,畝產最高單產達2000公斤以上,平均畝產400公斤以上。2013年,「紅柳大芸人工種植技術」獲中國科技創新最佳發明成果獎。
示範種大芸不收農民一分錢
為了讓這一技術更多的造福農民脫貧,他無償把技術傳授給農民,走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學技術。
「于田縣農民比較窮,示範種大芸,我一分錢也不收。我還要給他們吃一個定心丸。我給他們種出來了,我人還不走!」劉銘庭說。
一直到現在,23年了,他的家小一直在於田縣。
如今,在他的示範帶動下,和田七縣一市大芸面積達到近50萬畝。和田已成為我國大芸藥材最重要產地、集散地及交易市場。和田地區所產人工大芸已能滿足全國藥材市場需求,並有了相當出口量。
僅于田縣沙區紅柳大芸面積就達到16萬畝,總產量達1.6萬噸以上,讓眾多農民擺脫了貧困。
奧依吐克拉克鄉農民達吾提·阿布都拉是他一手帶起來的種植專業戶。他說:「以前家裡窮,在劉教授的示範帶動下,種了大芸後,家裡買了車蓋上了新房,我們過上了與城裡人一樣幸福的生活。」(朱彤)
TAG:新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