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越婢湯新識

越婢湯新識

越婢湯新識

□ 劉春生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越婢湯新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越婢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風水的代表名方,組方簡單、配伍精妙,後世醫家認為其是溫病辛涼解表法的開山之作。然而對越婢湯方名中「越婢」的解析各有其說,令人費解,尤其對「婢」字的解釋分歧更為突出。正確理解「越婢」二字,方便學習越婢湯的方義,有助於臨證正確應用越婢湯。

「越婢」的諸種解釋

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婢」當是「脾」,兩字乃傳寫之訛。章虛谷說:「婢當是脾,以其辛甘發脾氣,故名越婢;婢者,傳寫之誤也。」金代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中有言:「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谷為卑臟若婢。」《內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所以謂之越婢者,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為用。外台方,一名越脾湯,即此義也。趙以德也同意此說,他從方中藥物功效出發,對本方作注曰:「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越婢之名,不亦宜乎?」(《古今名醫方論》)但此說錢天來等人的反對:「此為太陽治表之葯,與脾臟何涉?」(《傷寒溯源集》)陸淵雷反對此說,云:「成無己注大論謂是發越脾氣,然本方中並無治脾之葯,是說不可從。」

「越婢」是「治脾」之意:江幼李在《<傷寒論>析義三則》中認為:「『越』,訓『治』。《廣韻》日:『越,治也。』……『婢』與『脾』古字通。《金匱玉函經》在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後煎法中,二『婢』字均作『脾』可證。脾,不僅指脾胃而言,還有洪腫盛肥的含意。《集韻》曰:『脾,匹計切,音媲,盛肥也』即是。所以越婢湯是治水腫的名方,《金匱要略》列之於《水氣篇》,命為『越婢』,詢不誣也。」此說法與上面成無己說法類似。

越婢湯當為越痹湯:張葦航在《「越婢湯」當為「越痹湯」再證》中認為:「無論從文字學角度、文獻學角度,還是醫理運用角度,越婢湯的本來面目都是越痹湯,其義就是起患痹之人,命名原則與瀉心、陷胸、續命、溫經等經方相一致。且從其以「越婢」之名流傳以及較大劑量的用藥特點看,該方在漢代較早時候應已被廣泛使用。」但此說並不被認同。過偉峰在《越婢湯方名探討》中說:「『婢』可能是『痹』字傳寫之誤者,是從越婢湯證外邪郁表、痹阻陽氣這一病理特點來立論的。然要知陽氣的痹阻,是風水侵入機體的病理結果,而本方證之關鍵為水濕之邪所作祟。……本方證的立法處方用藥,靡一不是從發散水濕立論的,而未有提及發越痹阻的陽氣者。方中麻黃、生薑,與其說為發越陽氣,不如說成發散水濕更為妥切。」

「越婢」即「越卑」之意:吳昆認為:「名曰越婢者,越,以發越為義;婢,卑也,是方能發越至卑之氣,故以越婢名義。石膏性寒而重,寒能勝熱,重能就下……佐之以麻黃,則寒熱之壅滯,皆從汗孔而泄矣。」過偉峰結合文字的考據,從越婢湯的功用方面對「越婢」做了解釋。他認為:「脾、卑之義相通。……水濕重濁沉降,每易積於低佳之處。因此,卑處多濕,而有『卑濕』之稱。開溝鑿渠、疏導積水,固是治水之要法,但若能使水濕散發於上,譬猶低洼濕處,得烈日之蒸曬而外散,則可不經導水亦自能消,此即「越卑」之意。越婢即越卑之意。……越婢湯中雖無治脾之葯,卻有振奮脾氣之功,成無己深明其理,認識到『脾治水谷,為卑臟,若婢』,但所謂『若婢』,是說兩者主濕的性質相類似,若強行把婢當作脾解,則容易使人把通過發越困脾的水濕,簡單地理解為發越脾氣,從而受到陸淵雷、錢天來等醫家的責難,後人也極為費解。若從『越卑』作注,則於理可通。」

越國的婢女:《尚論篇》錢潢謂:「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越婢之名得于越國之婢。山田正珍崇錢氏說:「越婢二字,古來無明解,以予觀之,以本方得之越國之婢,從而為名耳,豈有深理耶。」白居易詩曰: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或者張仲景所謂越婢,即越國之婢。

其他解釋:費伯雄云:「越婢者,悅脾也。」龔高柏在《越婢湯方義辨析》中說:「開達肺氣,方麻黃用六兩,石膏用半斤(八兩),石膏用量大於麻黃,麻黃散寒發汗,石膏泄熱止汗,相為制而相為用,旨在開達肺氣,內除肺之鬱熱,開『毛竅』而散水消腫。《中醫中藥軼事珍聞》有一則越王與婢女的傳說,越王的一個婢女治好了越王的病,因稱越婢湯。

「越婢」的再認識

越字的解析:《說文解字》:「越,度也。」《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越是向上、向外、向前快速轉變的趨勢或者過程。在中醫學中,凡上升的,發散的,運動的,火熱的為陽。若從陰陽而論,越的狀態就是陽,越屬陽,在治法里,越是以陽治陰法,是因勢利導的升散發越法。越也有消散之意,若發越過度,就會散失。

婢字的解析:①婢字由「卑」和「女」組成。卑:手持扇子服侍主人,古義為地勢低下,與高相對。《易傳·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古人描述天地自然的秩序。卑加女為婢,《說文》:婢,女之卑者也;古代罪人的眷屬沒入宮為婢,後通稱受役使的女子;古代婦女的謙稱。②漢代「奴婢」不同於奴隸。林劍鳴在《論漢代「奴婢」不是奴隸》中認為:至於「婢」的稱謂,在春秋時已不專指奴隸,晉國貴族穆姬就自稱「婢子」,漢代也有以「婢」為名的,如「翟婢」。

越婢的解析:張仲景書中多處體現陰陽思想,這裡「越」「婢」聯用,猶言「陰陽」。越婢主要體現了陰陽的作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越為陽,主發越升散,婢為陰,主清降、佐制、婢養。越和婢二者關係中,越主婢從,越主婢輔,越升婢降,越治陰邪,婢治陽邪,越主外,婢主內,發越的葯多為辛熱發散之品,婢助的葯多為寒降清滋之品。

越婢湯解析

越婢湯見於《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越婢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術四兩。」

風水身腫、惡風、發熱,汗出、脈浮、不渴,此為寒水郁於肌表,張仲景本篇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本方以大劑麻黃加生薑發散寒水邪氣,辛溫開腠、發汗散寒、宣散水濕,以石膏佐制麻黃辛溫發汗之性,使發汗而不致過汗。姜、棗、草調和營衛,又可健中益氣。凡用汗法,必預為汗源計,何況峻汗,是以有甘草、大棗,調理中焦,資助汗源,大棗15枚也屬大量。

麻黃與石膏:張仲景明言「續自汗出」,本方麻黃用至6兩,與大青龍湯用量相同,是仲景經方應用麻黃的最大劑量,大劑應用麻黃在本方是否意在發汗?已經「續自汗出」,緣何再用大劑麻黃髮汗,令人費解。越婢者,一陰一陽,陽者麻黃,陰者石膏。麻黃辛溫發汗、宣肺利水,欲宣發莫過麻黃,又恐麻黃過汗,故以石膏半斤重於麻黃,來佐制麻黃。所以,張仲景應用麻黃非發汗為功,意在宣通肌腠,發越水氣。石膏的作用,在於佐制麻黃辛溫發散之性。「無大熱」,有熱用石膏,無熱也要用石膏,只不過要斟酌用量,若果有鬱熱,不僅要應用石膏,還要加量增味。關於石膏的佐製作用,《傷寒論條辨》喻嘉言謂:「石膏之辛涼,以兼解其寒,其柔緩之性,比之女婢。」「比之女婢」就是石膏的佐製作用。趙以德對本方配伍從陰陽角度有所認識,對本方作注曰:「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

渴與不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第4條「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以口渴與否表示體內津液狀況,作為是否發汗的重要指征,口渴不可發汗,不渴則可以用發汗法治療。以「不渴」這樣一個陰性癥狀,來否定某病症的存在,確定可用某法(葯)。因此,越婢湯證中的不渴不僅是一個癥狀,不能認為是「口渴」之訛,應該辨證理解。筆者認為本方證輕則不渴,若鬱熱過久,或者素體有熱,亦可見口渴。大青龍湯有「不汗出而煩躁」,本方證是否有煩躁癥狀?這與渴與不渴同理,或無或有,熱盛也可以有煩躁。

無大熱:(1)寒郁不甚。(2)雖惡風但發熱不甚,病屬濕邪郁於肌表,寒邪次之,故無大熱。(3)表示非陽明病。此也再次證明石膏最主要的作用是佐制麻黃。

後世有人認為,越婢湯是解表清里、表裡雙解之方。其主葯麻黃,宣散表郁,石膏主清里熱,從而起到宣散表郁,兼清里熱的作用。這樣解析越婢湯顯然忽視了麻黃、石膏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佐制關係,至少這樣解析是不全面的。但這種解表清里的組方思想,的確開啟了臨證組方用藥的一道法門。(劉春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老寒腿」的運動療法
黃連阿膠湯治不寐驗案舉隅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