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找不到對象都要怪DNA?基因生意的水究竟有多深

找不到對象都要怪DNA?基因生意的水究竟有多深

11月29日,山西省生殖科學研究所,醫務人員正在進行試管嬰兒培育與基因檢測工作 (@視覺中國)

1997年10月,一部名為《千鈞一髮》(Gattaca)的電影在美國上映。電影情節在生物學家們看來也饒有興趣:無數「完美嬰兒」在基因編輯手段下誕生,孩子一出生便能藉助基因檢測知曉他未來的疾病風險,即時基因檢測裝置隨手可得,用一根頭髮和一台手持檢測儀就能精確生成犯罪分子的長相。

僅僅二十年後,當年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成為現實。那些做基因生意的商家說,只需郵寄一管唾液,二十天後,你便能在手機上解碼自己的祖源信息、遺傳特徵、健康風險、人格特質……在商家的鼓吹下,基因甚至變成了一個能夠決定人生命運的神話——連一個人單身多年的秘密,都能從基因里探究到。而知道這一切,花費不過幾百元人民幣。

這個基因神話迅速變成一股基因狂熱,不斷有新的科研成果發表,不斷有新的商家進入,自然也不斷有普通人試圖通過基因檢測,揭開自己人生未來的謎題。

然而,這一切,真的有可能嗎?

01

基因決定一切?

如今國內多數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把2006年在美國成立的23 and Me公司視作鼻祖。在全基因組檢測成本仍維持在千萬美元的情況下,23 and Me推出999美元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而後的十年間,隨著基因測序成本一路呈指數級下跌,23 and Me的價格也不斷下降,最終停留在99美元。

2013年,因通過基因檢測得知自己有高患癌風險,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選擇切除自己的雙側乳腺。不少中國人由此得知了基因檢測的存在。

此時,國內已有偏消費級基因檢測創企成立,但由於價格過高,市場認知度仍較低。而隨著基因檢測成本的繼續下降,美國業界發生的新動向也進一步催生了國內市場的形成,2015年,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成立正式迎來高峰,據鯨准研究院統計,這一年,共有55家基因檢測服務公司成立。

在這些初創企業紛紛成立的同時,一些渾水摸魚者也打著基因檢測的名號試圖分一杯羹。而諸如測網癮、測抗霾指數、測尾氣、測早戀、測肥胖等等五花八門的基因檢測產品,可以說精確回應了當下中國的種種焦慮。

2008年5月,第七屆中國(北京)保健產業暨營養健康產品博覽會上,天賦基因檢測企業打出「冷門金礦穩賺錢」的基因檢測廣告(@視覺中國)

在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感召下,天賦基因成了其中最堅挺的「偽科學」。商家們宣稱,只要對兒童口腔黏膜的物質做基因測序,孩子具備什麼天賦、如何精準培養立見分曉。2017年初,英國《每日電訊報》對中國的天賦基因檢測熱進行了報道。隨後國內不少媒體也迅速跟進做了闢謠。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孫英麗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解釋,所謂的「天賦基因」是指和智商相關的一些基因,而智商並不是由某一個基因決定的,而是受多基因共同調控,而諸如體育、音樂方面的天賦,雖有一定的遺傳基礎,但目前研究尚且缺乏。

「首先天賦基因一般都測的是一些很泛泛的東西,比如你適不適合學語文,智力怎麼樣,有的甚至不是心理學的指標。」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各色CEO郭婷婷向本刊回憶,也曾有家長來向他們的客服諮詢產品能否給孩子測天賦,經過勸說,多數人也都能夠回歸理性,「那種執著的一定要給小孩測,攔不住偷偷再註冊一個賬號的可能也有,但比較少。」

各色內部,也曾對要不要給孩子做基因檢測有過「特別激烈」的爭論,最後反對者佔了上風:「現在的研究結論還不確定,另外因為很多基因的影響,它其實不是在兒童期體現出來的,跟認知相關的,其實很多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身體的發育,慢慢定型。」因此,在產品購買頁面上,各色特意寫明:只適合14歲以上人群。

天賦基因之外,「單身基因」概念也曾備受關注。2014年底,關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周曉林等人發現了「單身基因」的報道刷屏網路。據稱,攜帶「5—HT1A」基因可降低大腦中負責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血清素的濃度,讓人對親密關係感到不自在,繼而影響戀愛的幾率。隨後,世紀佳緣網聲稱,將聯合「中科院科研團隊」,開展「基因配對」計劃。

很快,這被證實為一場商業炒作。

時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在接受採訪時批駁:「這純粹是一個娛樂性的東西。基因可以是一個影響因素,但並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很多性格養成、心理狀態和後天成長環境、經歷的關係也很重要。」

研究者周曉林也澄清,所謂「單身基因」與戀愛狀態的關聯只是一個初步證據,「在未完全清楚5-HT1A對戀愛表型的作用機理之前,並不建議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實際生活」。

02

基因能做什麼?

2017年1月4日,貴陽,一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癌症的基因檢測(@視覺中國)

那麼,消費級基因檢測究竟能做到什麼?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孫英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目前市場上對酒精代謝能力基因、肥胖基因、癌症基因的檢測,仍是有比較強的科學依據的。

但準確度是基因檢測的命門,相較於醫療級基因檢測,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表現顯然差強人意。

以接受本刊採訪的WeGene和各色為例,他們均承認,由於中國人種基因資料庫缺乏,目前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許多項目解讀,參考的仍是國外的資料庫,因此在分析結果上,偏差在所難免。

在WeGene的皮膚特性和心理特質的報告下,大多數項目都會備註:「該檢測依據的研究中,研究人群主要是以高加索人為主。」同時也有部分客戶留言稱檢測結果與自己的表型不符。

WeGene創始人陳鋼表達了他的無奈:「現在全世界產生的所有基因組數據,到今天大概有將近90%是白種人或者說高加索人的基因組數據,意味著幾乎所有的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他們為目標進行優化和解讀分析的。」

和WeGene不同,對人格特質的分析是各色DNA的最大特色。各色CEO郭婷婷是中科院認知神經學的博士生,她告訴本刊,與自己的專業背景有關,單純售賣基因檢測包對她來說並沒有吸引力。

在她看來,就人格養成來說,現有的基因檢測仍是「較片面的工具」,「一方面基因只決定了人的一部分,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影響。另外一方面,現在人們從基因中能讀到的信息,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這個領域的科學研究比較初步,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搞清楚裡面更多的關聯。」為了彌補缺失,各色還需要藉由心理測試等工具,來完善檢測結果。

醫學界也從未止息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爭議。

2017年,第三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上,中日醫院運動障礙與神經遺傳病研究中心負責人顧衛紅,明確表示對基因檢測在健康管理上的使用,持保守態度:「目前,臨床數據和用戶的健康數據兩方面都是比較薄弱的,在這種狀況下,即使基因數據量很大,也無法有效指導健康管理。」

哪怕對於市場上頗為流行的腫瘤檢測,也存在不同聲音。今年4月,曾任賽默飛世爾中國區臨床市場戰略總監的柴映爽,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腫瘤與基因關係的基礎理論仍然不足,臨床認為高度腫瘤相關生物標記物的基因幾乎沒有。」

而對基因檢測的非醫學用途的抨擊,要更激烈些。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黃尚志稱:「非醫學的基因檢測可能會污名化醫學的基因檢測,也是我們現在憂心忡忡並且無能為力的事情。因為非醫學的檢測,作為一個商業產品,只要不違反商業監管條例,是沒有人會管的。」

03

反哺科研

2017年6月16日,雲南昆明,一家新的基因檢測機構正式開業運營(@視覺中國)

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計委曾聯合發出禁令,要求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爭議,2015年,國家衛計委又前後公布了可開展臨床應用的試點名單。

但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政府監管,目前仍是空白。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這套東西買回去,春節再無熊孩子騷擾你
還有比追星女孩的愛情更卑微的嗎?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