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初識二月河

初識二月河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12月15日上午8點多,我陪夫人去醫院看病。候診期間,朋友圈一條微信跳入眼帘:沉痛悼念恩師二月河先生。

此刻,我的心情非常複雜。作為記者,尤其是網路時代的記者,二月河先生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我必須趕緊發稿。另一方面,作為二月河先生萬千粉絲中的一員,我又多麼不相信這是事實。

這種心情又讓我想到20多年前,文懷沙先生也前後三次被誤傳去世的消息,當時的一些都市報甚至見諸了報端。

圖片來自網路

於是我趕緊給與二月河聯繫較多的朋友一一打電話核實。不少人表示,他們也是剛從網上看到,正在了解情況。最後,我們才從二月河先生的弟弟凌解斌和一直照顧先生的侄女處獲悉,先生確實已撒手人寰。先生的夫人和侄女正護送先生從北京往家鄉河南南陽趕。

先生並不是南陽人,只是1978年從部隊轉業,才分配到了南陽(今南陽市卧龍區)縣委宣傳部工作。自此40年來,他不僅一直把自己當作南陽人,而且說一口地道的南陽土話。初次見到他的人,壓根想不到他是山西省昔陽縣人。

我初識先生,是在1990年的冬天,那是一個快到春節的冬夜。

那一天,我到南陽出差,大概是按報社的安排,做一個科技挺進大別山的報道。聽南陽地委宣傳部同志說周大新從濟南軍區創作室回南陽探親了。天快黑的時候,我就給周大新打電話。其時,根據周大新原作《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已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便想去採訪他。

放下電話,我便從南陽賓館走到了大新家。落座沒多久,進來一個敦實矮壯、看上去很結實的中年人。大新介紹說:「這是二月河。我怕我喝酒陪不著你,就把他請來了。他能喝,平時能喝一斤。」

酒菜擺上來了。我們邊喝邊談,談得很開心。大新有嚴重的胃病,本不能喝酒的,他也下了決心不喝或者是少喝的,但說著說著他居然也陪我們一起喝了起來,並且一點也不比我們少喝。這就是我們南陽人的秉性和古道熱腸。

現在想來,那一夜,我們這三個分別是1943年、1953年、1963年出生的人,還是多麼年輕啊!二月河老師47歲,大新老師37歲,我27歲,歲月給我們還有一大把的好時光。可轉眼,大家都已進入中老年行列。今天,二月河老師竟已撒手人寰,到天堂里去講他的「帝王故事」了。

那一夜,我們不知不覺地喝下了三瓶酒,直到後半夜,我說「不敢喝了」大新說「再喝點吧」二月河老師說「下次再喝吧」的時候,家屬院的大門已經落鎖。大新披著軍大衣踉踉蹌蹌地出來,叫醒看大門的老頭把門打開,把一樣踉踉蹌蹌的我和二月河老師送走。然後,我和二月河就隔著鐵欄杆大門,看見大新貓著腰、捂著胃部跑進了門洞里。寧傷胃也不傷心,我猜想,大新的胃是夠嗆的了。

離開大新家,二月河老師又執意把我送到了南陽賓館的下塌處,他才獨自一人走回家。那個冬夜,月光皎潔,天空中開始飄散著若有如無的雪花。2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那一夜,永難忘。

初識二月河老師的時候,他的四卷本《康熙大帝》剛剛出版完畢,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被譽為中國文壇璀璨的群星中又多了一顆耀眼的新星。後來,他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又陸續出版,形成煌煌五百萬言的「帝王系列」小說,還被改變成電視連續劇,在海內外引起極大反響。二月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40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不僅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閘門,也撬動了中國文人禁錮的思維。在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下,一度蟄伏卻心繫家國的文人們開始以筆為刀為劍,以文為鏡為鍾,朝聖改革開放之路,鑄就文化思想之作。人傑地靈、文脈流長的南陽,當然也不例外。在改革開放的指引和感召中,這片先賢輩出的土地上,有一條大河,解凍奔涌流淌,漫卷歷史風雲,流淌家情國夢,一路風雨兼程,一朝驚鳴天下。我想這就是二月河這張耀眼名片背後的時代意義。

二月河後來雖然當選為河南省文聯名譽主席、河南省作協名譽主席,以及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全國人大第十、十一、十二屆代表等,但他一直沒有離開南陽。今天,他仍然執意要魂歸南陽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

他是今年4月因腦栓塞到北京301醫院住院治療的。前段一直在重症監護室。後來病情好轉,已經轉到了普通病房。沒想到15日凌晨兩點左右突發心衰,就這樣走了。一位以文為道見證改革開放四十載的中國文人,一名以史為鏡書寫落霞三部煌煌史的南陽赤子,就這樣走了。

今年秋天,我到南陽採訪「王子朝奔楚」考古事,還與鴨河工委黨工委書記、「王子朝奔楚」發現者白振國相約,一塊到北京去看看二月河老師,並請他出任「王子朝奔楚」發現地的形象大使或者寫一點文字,為南陽文化再做些貢獻。不想,這永遠無法實現了。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屏幕改變命運?教育千萬不能搞「學大寨」!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遭質疑;「彩虹魚」潛水器出征馬里亞納海溝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