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現代總被忽略

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現代總被忽略

我們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文化底蘊可以說是非常深厚,就連我們平時說的話,都可以體現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和底蘊,只不過大家都習慣了,所以經常忽略這一點。

中國有句老話叫「水至清則無魚」,什麼意思呢?說水如果太清澈,反而會沒有魚可以生存,這是因為清水中缺乏生物生存的營養物質,自然就不足以養活魚類,這句話可以說非常符合科學道理。

我們老祖宗講話喜歡用類比的手法,一般前半句是一個比喻,後半句才引申出想表達的道理,水至清則無魚,明顯還是有下半句,那麼這句話的下句是什麼呢?又表達了什麼道理?

很多人張口就來,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人至賤者無敵」啊,現代很多人頗有段子精神,把很多古話都進行了改編,以至於把原版都忘了,人至賤則無敵肯定是不對的。

水至清則無魚,出自漢朝《大戴禮記》,下一句其實是「人至察則無徒」,什麼意思呢?說人如果太過嚴格,苛刻,就會沒有朋友,徒,就是朋友、學生、同一派系之人的意思。

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明察秋毫,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並嚴格的要求別人,容不下別人犯一點錯誤,那麼這個人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大家孤立,也就和清水中的魚一樣,失去生存的條件。

人至察則無徒,其實就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們總覺得儒家文化就是迂腐的,不知變通的,其實並非如此,做人的道理,儒家講的比誰都清楚。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告訴後人做人的智慧,要懂得變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能強迫別人喜歡,只有遵循這一原則,才不會落入「無徒」的尷尬境地。

其實至清和至察,原本是一種很深的境界,大概接近於聖人了,為什麼反而錯了呢?這正是物極必反的道理,人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生物,人活著就沒有絕對的完美,過分追求完美,反而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就不追求完美,至清和至察,仍不失是我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但人是複雜的,陽春白雪沒理由就瞧不起下里巴人,喝咖啡的人也不比吃大蒜的人高級。

人只有思想追求不同,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再高潔的鮮花,也是在糞肥的滋養下才能生長的。所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神話中蜃到底是怎樣的生物?說出來你都不信

《山海經》中記載的六大怪蛇,你所知道的蛇都在這了

日本的蜘蛛精愛吃人,羅馬的蜘蛛精愛織布,中國的蜘蛛精愛干這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鹹魚道長 的精彩文章:

日本天皇有三大神器,中國的皇帝有什麼神器?

TAG:鹹魚道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