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透視」 引發的藝術創作
第二自然(d2ziran.com)
是一個專屬匠人的推廣平台
英文中的 「Perspective」 不僅有 「觀點、角度」 的意思,也專指繪畫技法中的 「透視法」。的確,我們的視覺思維與我們的邏輯思維是密切相關的。
雖然,透視法是西方藝術史的重要根基,但在當代藝術領域中,不少藝術家另闢蹊徑,顛覆傳統。以色列裔旅德藝術家阿泰·翰 ( Attai Chen b. 1979 ) 就試圖用當代首飾的語言來重新審視所謂 「透視」 。
歐洲的單點透視
簡單來說,單點透視是一種幾何化的透視原理,它假設互相平行的線條會無線延伸最後彙集到一個消失點。通過畫面上線條的特別安排,達成一種視覺上立體及具有景深的表象,它使二維畫布上的圖像產生三維空間的錯覺。
單點透視是區分文藝復興繪畫和中世紀繪畫的標誌。此後近 500 年間,歐洲人對這種空間效果的痴迷主導了西方藝術。
拉斐爾·桑西 Raffaello Sanzio(1483-1520),
《聖母的婚禮》,1504 Wikipedia
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畫室》,1666 Wikipedia
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 Wikipedia
卡米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歌劇院大街》,1899 Wikipedia
東方的散點透視
在繪畫歷史的進程中,中國、埃及、波斯文明都沒有自發產生 」單點透視「 這一傳統。
一幅捲軸畫,畫面慢慢展開,觀者無法一眼盡收。觀看者沿著其中的風景行走,目光隨之移動,從房屋到橋墩,移步換景,每個部分有各自的視角,沒有唯一的視點。
而歐洲繪畫則像是從房間望向窗外,觀者被固定在一個視點上觀察,沒有動彈的空間。
>> 向右滑動,觀看更多
王翚(1632-1717)、楊晉(1644-1728),
《康熙南巡圖》第七卷 局部,1694 Wikipedia
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德爾夫特風景》,1660-1661 Wikipedia
由「透視」引發的藝術創作
自 20 世紀初期,西方的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就開始重新審視 「視角」 這一問題。
英國藝術家 大衛·霍克尼 ( David Hockney b. 1937 )在 80 年代就表達了對中國散點透視的喜愛,並深受啟發。他曾花 3 小時,研究中國捲軸畫《乾隆南巡圖》。他說,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單一視角會是一個問題,但這的確是個問題。
青年時期的大衛·霍克尼,1982
攝影:保羅.喬伊斯 Pinterest
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b.1937),
《透視課》,1984 TATE
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b.1937)
《個人肖像》「Joiner」照片拼貼系列 David Hockney
霍克尼 在創作中嘗試發現新的觀看角度。他借用攝影技術和多媒體視頻來製作多視點的圖像效果。他用合成攝影組合了不同的視點,產生一個支離破碎又錯綜複雜的圖像。
阿泰·翰在「倔匠」展覽現場
FROOTS Gallery
阿泰·翰 說,「多角度視點」,這種看似不合理的表現形式,其實更為現實。
「視角」 不僅僅是觀看圖像的視點,也是我們如何觀察和解讀周圍環境的角度。它受到文化、環境,以及本能思維的影響,當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 「過濾片」,我們透過它來感知和解讀周圍環境。因此我們所捕捉的現實也時常是扭曲的、拼湊的。
在後現代文化思潮的衝擊下,阿泰·翰 用 「視角」 系列作品向我們傳達了他的個人思考,即單個事物沒有確定的 「客觀」 身份,它是變化無常的。這也提供了一個更為謙遜的視角來看待我們周遭的事物,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
阿泰·翰 善用 "紙" 作為他的創作材質。「視角」 系列有金屬般的質感,卻有輕巧的質量。他的創作常常表達無序中的平衡,但「視角」系列更蘊含著一種節制的爆發力。
「視角」系列作品:
—END—
※他放棄富二代生活,堅持366天捏泥巴, 用「奧斯卡」證明他不是花瓶
※巧奪天工!蛋殼上雕出世界地圖,經緯寬度僅0.5毫米
TAG:第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