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洛陽伽藍記》中記述的佛塔是怎樣的輝煌壯觀?

《洛陽伽藍記》中記述的佛塔是怎樣的輝煌壯觀?

「復殿重房,交疏對霤。青台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而內無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蘭芷,垂列階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與永寧寺不同,北魏景明寺則不建塔。樓閣亭榭,林木花草,佛寺形同府第,前廳為供奉佛像的佛殿,講堂設在寺院後廳。殿堂台觀一千餘間,景明寺的規模也不遜色於永寧寺。

然而不管佛寺是否修建有佛塔,佛塔卻始終是魏晉南北朝人不能迴避的佛寺建築。

《洛陽伽藍記》

佛塔又稱作「浮屠」,是用來瘞埋佛陀或佛徒的骨骸、舍利的佛教建築物。佛塔從印度起步,一路跋涉途經西域諸國來到中國,在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佛塔的樣式也經歷過四次改變。

佛塔的原形為半球狀,這種半球狀建築被印度佛教經典視為「天宇」。半球狀的佛塔,單純渾樸,穩定厚重,頗具佛教神秘色彩。

永寧寺

駝鈴悠悠,黃沙漫漫。隨著佛教的腳步邁入西域諸國,半球狀的佛塔逐漸變身為瓶狀塔體。時光流轉至公元前2世紀,佛祖塔又在阿育王的倡導下,浸潤入犍陀羅藝術的分子,變身為金剛寶座式。

金剛寶座式佛塔,台基巍峨高聳,五座修高的方錐體昂立於上,形象挺拔有力,單純莊重。

至此,這三種佛塔樣式在西域諸國普遍流行。

不過,當它們抖擻精神邁入河西走廊後,中國工匠又對佛塔進行了變身改造,他們將覆缽、寶匣、相輪縮小,或放於塔頂,或作為標誌,並與中國傳統建築樣式融合,在莊重、方便的前提下,改造出方形獨立的中國佛塔。

佛塔

方形獨立的中國佛塔,是學習與創造交融後的結晶,在中國工匠的巧手改造後流行於中國內地。隨著方形獨立的中國佛塔在內地燃燒起熊熊大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塔也呈現出三種主要形式:木結構樓閣式塔;磚造密檐式塔;磚石四門塔。

木結構樓閣式塔,可供人登臨眺覽,多用於名塔。輝煌一時的北魏洛陽永寧寺塔,是這種形式塔的代表。那麼木結構樓閣式塔到底何樣?在《洛陽伽藍記》中對這一形式塔有這樣的記載:「塔高九層,平面為正方形,每面九間,開三門六窗。門漆成硃紅色,門扉上有金環鋪首及五行金釘,共5 400枚釘。塔頂的剎上有金寶瓶,寶瓶下置金盤十一重,四周懸掛金鐸」。據史載,早期的陝西扶風法門寺,也是木結構樓閣式塔。

位於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則是典型的磚造密檐式塔。這座塔建於公元523年,它底層較高,輪廓秀麗,塔基簡潔樸素,塔身被挑出的磚疊澀分為兩段,磚石四門塔,則是方與厚兼具的形式。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百步一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鄴城有多繁華?
日軍在佔領區作秀組圖! 全國首發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