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讓國民黨最恐懼的,居然不是解放軍衝鋒,而是這種戰術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粟裕首倡的對壕作業一問世,即成為國民黨軍的致命傷。對壕掘成後,解放軍攻擊部隊可以在不受敵軍炮火阻擊的情況下,沿壕溝攻擊前進,到敵方主陣地前幾十米處時,便猝然發起衝鋒,一舉而突破陣地,這樣就使得國民黨軍的所有輕重武器,以至於手榴彈都失去效用。
讓國民黨官兵最感恐懼的,還不是對壕掘成之時,而是掘壕前進的過程,隨著威脅越來越近,幾乎能讓人精神崩潰。
在炮兵、機槍手的掩護下,華野各戰鬥小組沿著交通壕,使用小炸藥包、手榴彈和衝鋒槍,邊打邊偵察,奪取一塊陣地,即鞏固一塊陣地。
時間分配上,解放軍也從全天攻擊,改為區分時段,即夜間進攻,用於修建對壕工事,白天固守,以便打退敵人的反擊。
黃伯韜不反擊就只有等死,但是如果白天反擊,無異又等於送死,最後雙方都被迫打起了夜戰——白天基本不打,一到晚上六點天黑以後就大打出手,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東方吐出魚肚白為止。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這邊坑道挖著,那邊粟裕又把焦點重新轉向徐東防禦戰。
表面上看,華野只有3個縱隊進行阻擊,但粟裕實際用於防禦一線的部隊原不止這些,除了正面的3個,側翼還有5個!
圍點部隊不過6個縱隊,打援部隊卻有足足8個,作出如此部署,當然不僅僅是阻援這麼簡單。事實上,它與粟裕在濟南戰役時採用的「攻濟打援」一樣,就是要在攻下碾庄的同時,把前來增援的敵軍也收入囊中。
濟南戰役時,杜聿明聲東擊西,沒能被粟裕抓住,這次他決心不留遺憾。
但是粟裕此前一直未動用側翼的那5個縱隊,即便是正面都已幾乎堅持不住的時候。
因為他想要扎的,是一隻大口袋。
在這隻口袋中,正面的3個縱隊是袋底,側翼的5個縱隊是收口袋的。該戰術的關鍵之處,就在收於收口袋的時機,不能太晚,但也不能太早。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同樣的戰術,曾出現在抗戰時期的台兒庄戰役中。在那次戰役中,湯恩伯擔任的就是收口袋角色,事後有人罵他在戰事激烈時為什麼遲遲不現身,其實他要早現身,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大捷了。
什麼時候扎袋口最好?就是要讓對方完全進入,且受到足夠損傷,即便明知自己已成囊中之物,也難以再鑽出的時候,當然它的必要前提是,袋底絕不能先破。
經過三天的拉鋸,特別是解放軍在1 1月14日那天晚上發起的反擊,邱、李兵團的推進速度已經明顯慢了下來,其銳氣亦大減,這時候才可以考慮把袋口紮起來。
粟裕在地圖上早就選好了一個地方,此地名叫潘塘,位於徐東戰場南端,它將成為口袋陣的必要支點。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戰神粟裕》)
實體書《戰神粟裕》已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