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談談「缺愛」這件小事

談談「缺愛」這件小事

原標題:談談「缺愛」這件小事


這個話題我其實很早就想和大家分享了,只是沒想好怎麼組織語言。加之原生家庭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來了一些傷害,所以談論起來雖然很容易有共鳴,但也很容易給每個人帶去二次傷害。


到今天這仍然是我跨不過去的坎,但我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不用自憐也不用迴避,傷疤不會消失,但你可以選擇與自己、與過去和解


對我自己而言,從小沒從家庭內部獲得足夠的愛意味著三件事情:


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混亂且暗黑。因為在一個壓抑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加之缺乏一個擁有健全人格和穩定三觀的人對我的引導,所以除了寫作業刷題這種「正確」的事情以外,我被迫把注意力轉移到遠離現實的事情上,比如看書和思考。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能也只能一個人待著,使我倍感放鬆。但是這樣一來我的思維就像雜草一樣不受拘束地發展,到今天我仍然有著強烈的個人喜惡偏好和抹不掉的悲觀主義底色。


二是對他人的肯定極度渴望。照理說家庭才是一個人被愛的起點和接收到最多愛的地方,但我到目前為止獲得的所有肯定都來自於家庭外部。尤其是學生時代,在一個成績好就是王道的大環境下,在老師、同學那裡我得到過很多喜愛甚至是羨慕,捍衛了我的自尊心。但是這導致我有種很深的不安全感:既然我只能因為成績好被人喜歡,那我要是有天成績不好了,豈不是一無是處?所以那時候我對學習這件事的看中程度到了一個喪心病狂的地步。一直到現在我也非常非常希望獲得周圍每一個人對我的肯定,重要程度超過我自己的感受。

儘管很多人對我說過類似「讓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的話,我仍然很難把這個想法糾正過來。


三是我很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讓別人喜歡我。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我都在默默研究和琢磨做什麼事能讓別人喜歡我(其中不包括我的家人)。所以通常能給第一次見面的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可能也跟家裡有一個比我小的得寵的spoiled kid有關),因為我很懂得如何在細節處讓別人覺得舒服。尤其是談話的時候,(如有必要)我能跟自己討厭的人聊很久,且讓對方以為我很願意跟ta聊天。


二三綜合作用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屬於討好型人格,幸運的是在他人的幫助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正在逐漸走出來。


總結起來就是,爸媽疼你,有疼你的壞處;爸媽不疼你,有不疼你的好處。

人生不會重來,對孩子對父母都是,但我想告訴每一個和我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你一直擁有愛的能力和被愛的權利,哪怕你自己從未意識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VDsay 的精彩文章:

TAG:DVDs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