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難,古今一樣:白居易:長安居,大不易!
房子
這兩個字引起的悲歡苦樂,
古今皆然。
今人租房不易,而對古人來說,
租房也是件辛苦活兒,
他們的感受,
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大名鼎鼎的,
唐代詩人白居易傾訴過在: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1
白居易
「居不易」
▲ 南宋畫家所繪《八高僧故事圖》中的「白居易問禪」
古人的房屋之殤,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經歷中,就可窺見一斑。
白居易29歲考中進士,32歲官任「校書郎」,級別正九品,薪水每月一萬六千錢。他在長安東郊長樂里租了四間茅屋。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他又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雇了兩個保姆,每個月的花銷是七千五百錢,剩下的錢存起來。但存了十年,他也沒能在長安城裡買起一套房子。
後來白居易覺得這樣長期租房不是辦法,就跑到長安的「燕郊」——陝西渭南縣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回到渭南的家中。
由此可見,白居易在《卜居》這首七言律詩中所言並非無病呻吟。不過供得起保姆和寶馬的花銷,說明他的處境還不算太差。對於絕大多數的租房平民,住房的緊張與簡陋已接近極值。
唐憲宗元和四年,壽州霍丘縣,一位名叫王筠的僕人租住的房屋內「唯几案繩床而已」;北宋的大學士陶轂也記載過老百姓的擁擠生活:「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逼仄處絲毫不讓當代群租房。
那麼古人租房的煩惱,究竟緣何而起呢?
2
租房的煩惱
緣何而起
租房的煩惱盛行在唐宋之時。
唐宋社會的發達和商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市民階層興起、人口流動加快,大型城市迅速聚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增多,租房消費應運而生,種種煩惱由此而來。
根據著名學者嚴耕望先生的估計,盛時的唐代長安城,常住人口175萬多,若加計流動人口,至少增至180餘萬。宋代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京城開封「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
面對人口密集和遷移頻繁的現實,古今以來無房人最好的選擇都是一樣的——租!著名的文豪蘇軾兄弟就曾長期借住公署,其父蘇洵也長年租房。直到蘇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也沒有給兒孫留下什麼房產。
3
房源哪裡找
「店宅務」?私宅?寺廟?
北宋「房管局」的名字叫做「店宅務」,店宅務有三個基本職能:徵收官方租金,管理沒收的戶絕房產,管理代賃閑屋。很多在京官員沒有私第,便去店宅務那裡租房住。比如跟隨太祖、太宗出征過的老將劉福,一生就都住在「公租房」里。
官房可租,但數量有限。那麼還有其他房源嗎?答案是肯定的。
唐代憲宗曾規定:私人積貯現金不得超過五千貫。像節度使王愕、韓弘這樣大權在握的人,所積貯的現金「少者不下五十萬貫」,如何規避?最好的途徑莫過於蓋房後出租!這樣一來,私宅也成為了古時租客們重要的房源。
此外,出租房的隊伍中還不能少了寺廟房產。寺廟清幽雅潔、遠隔塵寰,最適宜文人雅士居住——有多少如《西廂記》中張君瑞一般的書生,都是租住在寺院的時候遇結良緣的呢?
▲ 現代畫家王叔暉筆下的《西廂記》。張生正與相國寺里的和尚交談,背後是寺廟的房子,張生就租住在這裡。中國古代,寺院是出租房屋的大戶。
※一款勾起無限回憶的小東西:手工木盒掌上型遊戲機
※一串木頭做的配飾——憋說話,看圖!
TAG:九品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