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內向的孩子沒有錯,有錯的是逼著他們變活潑

內向的孩子沒有錯,有錯的是逼著他們變活潑

美國心理學家Carl Schwartz和同事們(2003)進行了長達20年的縱向研究,發現內向和外向的分野從嬰兒時期就已經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的。在2歲時表現的內向的孩子,在成長到22歲時,面對刺激仍會顯得拘謹。

內向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很難被外力改變,父母期望孩子變得外向,恐怕不能如願以償。

那這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的將來就註定坎坷,跟人生贏家無緣嗎?

當然不是!大家對 「內向」的誤解太大了。

01

朋友小王性格很內向。小時候,他的內向性格,給他帶來了很多困擾。

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待在屋裡看書,而不是跑出去和一大群小朋友嬉鬧;

喜歡一個人待在一旁思考許多無聊的問題,而不是和一群人嘰嘰喳喳地聊天;

親戚來串門,對他表現得過分關心,他會感覺到很不舒服,會找借口故意避開;

老師問問題,他幾乎從來不舉手,雖然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能勉強回答上,可他並不是很喜歡被一群同學注視的感覺……

後來,有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他媽媽:「這個孩子很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性格太內向了。」

小王的爹媽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好有道理,決定要想辦法培養他,讓他變得不那麼內向:

親戚聚會,要強迫他在聚會上多說話,哪怕他覺得沒啥可說的;在路上遇見老外,要強迫他去和老外用英語對話;小王窩在屋裡看書,爹媽也會在耳邊叨嘮不停,非要逼迫他走出門去活動……

小王感到很煩惱,後來終於忍受不了,和爹媽大吵了一架。老媽卻指著他大罵起來:「看你性格這麼內向,以後會有啥出息!」

這個世界,對於性格內向的人,大多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小王的父母,只是延續著這種偏見而已。

在不少父母的眼中,外向的孩子,擅長交際、口才過人、待人熱情,更容易討得他人的歡心,長大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人生也更為順利與幸福。

而內向的孩子,會一切相反。

甚至還有人宣稱,內向介於變態和失敗之間。但這些偏見,都來源於自身的無知。

02

我小時候也是內向的,即便現在我已經變得沒有那麼沉默少言。

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次領完期末考試的通知書,通知書上除了成績外,還有班主任老師對你這一學年的評語。

那次的評語寫了:學習認真,上課認真聽講,樂於幫助同學,但是希望以後在學校更活潑一點。

我領完通知書,快走到家門口,被一個鄰居大叔叫住,要看我的通知書,我不情願地給了他。

他打開看,笑著說:你不是得了第一名嗎?還不肯拿出來。因為他只看了分數,沒有看評語,我鬆了口氣。

我到了家,把通知書給了媽媽。媽媽先是笑了下,而後認真地跟我說:以後要在學校多說話,要學著開朗點,開朗的孩子才討人喜歡。

我便怏怏地走開了,那一整天,甚至那一個寒假,那個春節,我都沉浸在這句話里,忘記了自己得第一名的喜悅。我之所以在乎這句話,是因為媽媽在乎。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不開朗,不快樂,我只是不喜歡說那麼多話而已。因為媽媽在乎,所以把這點歸類為自己的缺點,甚至是缺陷。

在小學幾年的評語里,每次都是以「但是」為轉折,都以「希望下學期更活潑,更外向點」結尾。

一度我為這個自卑,並羨慕別人那些天生活潑的同學。幻想著如果自己跟他們一模一樣,卻不知道如何能變成那樣。這種自卑足以覆蓋掉成績優異的自信。

有時媽媽和爸爸談話,說起誰家的女兒:哎呀,那嘴巴太甜了,真會說話,那孩子就是招人喜歡。

我默默地走開,彷彿這個是說給我聽的,我為什麼不能變成那樣呢,那樣會說話,那樣嘴巴甜。

媽媽一直在引導我變得外向,比如家裡來了客人,如果很不熟悉的人,我總是不好意思打招呼,媽媽總是在一旁催促,開始是溫柔的,慢慢變得嚴厲。

我這點內向的性格一度讓媽媽對我很失望。即便我很努力,在我的童年從來沒有外向過,反而越發不敢說話。

我也想讓媽媽滿意,可是在那種壓力下,我越渴望卻越不知道如何行為。

長大後,回頭看,改變一個人的天性是多麼難,又是多麼殘忍。我本身享受這種內向的性格,享受小小的靜靜的世界,但是因為去努力改變,反而顯得不合群,變得不快樂。

03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自曝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他曾經也為自己的內向而苦惱過。

上大學的時候,他終於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性格。

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強迫自己和他人多交流,刻意變得風趣幽默。

結果,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異性緣也一下子變得很好。表面上看來,他確實變得更為「外向」了。

武志紅後來總結說:「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個月時間,後來我覺得好累,也覺得那不像是我自己,於是又變了回來。」

其實早有研究發現,內向是一個人伴隨終生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那些在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一切想讓孩子變得不內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費心思。

04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第一個提出了內向的概念。

可他從來也沒說過,內向的人會比外向的人要差勁。實際上,他本人就是個十分內向的人,而且一直專註在自我的世界中。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著兩種力量的鬥爭:對獨處的渴望和走出去的衝動。內向,即對自己內心活躍的思考和幻想的興趣;外向,對外面的人和可見之物的興趣。」

只不過,內向的人,轉向內心的力量更為強大而已。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內向的人對於外界的刺激更為敏感,交際活動會讓他們消耗很多精力,會讓他們感覺到疲倦。

外向的人需要通過與人交流來獲取能量,而內向的人則需要獨處來獲取能量。

內向的孩子,安靜獨處,並不是在逃避什麼,他們只是想充充電。

05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他從小體弱多病,再加上父親一度生意破產,生活變得艱難,使得他性格十分內向。

不過內向的他,反而擁有堅毅和專註的品格。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跟隨父親去工廠做炸藥實驗。他的童年,幾乎全部是在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的。

正是因為他內向的性格,才能讓他在一生中,始終對炸藥研究保持長期的專註。哪怕弟弟因他發明的硝化甘油炸藥爆炸事故而去世,他也沒有放棄他炸藥研究的夢想。

最終,他終於憑藉自己內向性格賦予自己的優勢,在自己的領域發揮出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也收穫了巨額的財富。

除了諾貝爾以外,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達芬奇、比爾·蓋茨等一大堆天才人物,他們都屬於性格內向的人。

學者蘇姍·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之後,說:「內向者天生善於把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使他們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善於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全盤接受或否定。」

羅永浩說:「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是內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其實與一般世俗的偏見相反,內向的人,除了銷售崗位以外,在其他職業上相對於外向的人來說,並沒有劣勢。反而在一些需要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上,內向的人會更有優勢。

內向的孩子也有獨特的優點,更持久的專註力,更豐富更細膩的內心是世界,所以他們喜歡並享受獨處,他們也需要朋友,但是不需要那麼多,三兩個好友足以。

至於領導力,組織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都必須成為領導。很多人享受做小我。這不是說內向的人不能沒有成就,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在藝術,科研等方面取得成就。遵循自我,快樂內心,何嘗不是一種更大的成就?

請尊重孩子內向的權利,上帝讓有些孩子向內生長,就不要逼他們向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蔣勛講《桃花源記》: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現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
歷史趣聞:天冷了,看看古人有哪些取暖神器?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