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安慰劑效應再現,虛構的基因檢測報告也能影響人的表現

安慰劑效應再現,虛構的基因檢測報告也能影響人的表現

安慰劑效應再現,虛構的基因檢測報告也能影響人的表現

去年,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用戶翻了不止一倍,人數超過 1200 萬,在美國,甚至每 25 人中就有一人做過這種測試。目前,這種測試能預測用戶患肥胖症、阿茲海默症和癌症的遺傳風險,覆蓋基因超過 1.6 萬。

不過,本周刊於《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篇論文表示, 單只是了解遺傳風險,就可能會改變遺傳風險。

該研究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學者 Bradley P. Turnwald 領銜,包含兩項互為「概念性重複」(conceptual replication)的實驗,試圖保證科學性。研究者首先通過基因測序,判斷每名被試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水平,並將其歸入高、中、低風險中任意一組。隨後,研究者會隨機分發基因測試的結果,在每一組別中,有一半人得知自己具有某種高風險基因,另一半人則會認為自己基因風險較低。

首個實驗招募了 116 名被試,觀察被試在知道自己的 CREB1基因型後,運動能力是否會受到影響。CREB1與有氧運動能力相關。實驗中,所有人都得到了一個隨機的結果,在此前後,被試分別參加了兩次體能測試,時間相隔一周。

研究在比較過每個人的變化值後發現,自認為體能較差的被試者,跑步時長平均較前一周縮短了 22 秒,清除體內二氧化碳的速率以及換氣率也顯著降低——平均而言,每分鐘最大換氣量比前一周減少了 2 升。而作為對比,自認體能較好的一組則沒有明顯變化。

第二項實驗則以肥胖為主題,另外邀請了 107 名被試,基因類型相應調整為 FTO(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基因。這是一種肥胖症易感基因,攜帶其中高風險基因型的人,飽腹感較弱,容易發胖。

生理變化再次產生。被告知容易飽腹的被試,在第二次用餐後的飽腹感更為明顯,並且,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濃度也達到一周前的 2.5 倍,而這是一種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進食、進而控制體重的激素。在高風險組,則沒有發現太大分別。

兩次實驗的結果中,發生改變的分別是高風險和低風險組,影響一負一正——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個有趣的發現。從結果看,兩個被告知具有高風險基因的組別處境都相對糟糕。

不過,論文認為「可能最有趣的」,是對於某些指標而言,感知帶來的變化甚至要大於實際遺傳風險的影響,這包括:清除體內二氧化碳速率、飽腹感和 GLP-1 濃度。

研究人員因而得出結論,即主觀感知到的遺傳風險,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與實際基因相同的作用,促成生理變化,並改變主觀體驗和行為。鑒於基因檢測的大眾化,他們表示,接收遺傳風險信息對患者健康結果的影響,也迫切需要增進理解。

但感知如何影響生理?行為和壓力水平的改變可能是推手。但研究者認為,二者在實驗中的說服力都不夠。用餐量固定,而得知基因型風險較低的用餐者也不太可能感到壓力,即使是控制時間差後的跑步組,也都監測到了生理變化。據他們推測,得知遺傳信息當下形成的觀念模式,是導致身體變化的主要原因。

無論如何,相關討論依然任重而道遠。如論文在最後提及,以往還有研究表明,包括家族病史、代謝水平、葡萄糖水平、生活方式反饋在內的許多非遺傳信息,都可以改變心理預期或生理狀態,啟動安慰劑效應,但所有信息中哪種影響更大沒有系統研究。此外,預期可以引發心血管、內分泌、免疫和神經系統的變化,研究人員據此猜測,對遺傳風險的認知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影響。這些內容,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順帶一提,倫理是這些研究都得處理的問題。以這次研究為例,研究者與所在的斯坦福大學倫理審查委員會合作,評估了對被試造成的傷害並和實驗價值,舉措包括:避開重症,將被試可能持有錯誤信念的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左右,最後,實驗結束後在告知真實目的之餘,還要把肥胖知識拿出來「說教」一番。

題圖來自 NordWood Themeson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新年將至,為自己選一款特別的日曆吧|這個設計了不起
Topic:「免於責備」、「知情」,八位寫作者想像中的 21 世紀人權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