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才的人不一定有商才,此人卻是個例外,不是當宰相就是當首富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商業家。范蠡自幼聰慧好學,飽讀經書,至成年時,已有滿腹經綸之才,學識淵博,通古博今。當時,他有心入朝為仕,一展抱負,然楚國內部王公亂政,朝綱不寧,范蠡便居守鄉林,等待時機。
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爆發戰爭,於攜李進行大戰,吳國君主闔閭陣亡。自此,兩國結下仇恨,征戰不斷。公元前494年,準備兩年的吳國再次大舉進攻越國,吳王夫差目的明確,就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吳軍來勢洶洶,越軍無法抵抗,節節潰敗,越王勾踐率5000殘軍退守至會稽山。范蠡趁此緊要關頭,投奔勾踐,向其分析天下局勢,給出破局計策。最終,在范蠡的建議下,越國與吳國達到屈辱議和,以保越國根基。
自此,越王勾踐入吳為奴,隱忍負重,卧薪嘗膽三年,期間,范蠡一直陪在左右,與之共同患難。三年後,勾踐歸國,為洗恥辱,與謀臣文種制定滅吳九術。一方面,他韜光養晦、發展國力,另一方面,則採用九術之一的「美人計」,用以魅惑夫差,拖垮吳國。
范蠡則是「美人計」的執行者,他親自走訪越國各地,尋找姿色驚艷的女子。一路跋涉,范蠡來到苧蘿山浣紗溪旁,看到出塵似仙的西施,由此被吸引。同年,范蠡把西施帶入越宮,接受三年歌舞、禮儀練習,最後,被送至吳國。
西施敢於犧牲、捨己為國的精神令人敬佩,這種深明大義、極具氣節的奉獻,必然會萬世傳頌。西施入吳,深受吳王夫差寵愛,建宮築池,富貴錦衣,享盡人世榮華。儘管如此,西施並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利用吳王夫差好色的弱點,對其極盡魅惑。
長此以往,吳國夫差沉淪女色,對於朝政不問不顧,吳國逐漸走向衰落。越王勾踐尋此良機,發兵攻吳,不久後,吳國覆滅。夫差自殺的時候,想念起伍子胥,認為自己愧對伍子胥,以至於造成如今的結果,遂蒙面自殺。自此,越國則一戰稱霸,達到鼎盛。
滅吳之戰中,范蠡功不可沒。
戰後,他被封為上將軍,未來出將入相,位至權重並非難事。然而,范蠡卻陷入憂慮之中,世人皆知其足智多謀,卻不知他更加擅於識人。輔佐越王勾踐的這些年裡,范蠡看出勾踐是可共同患難之人,卻不是可共同享樂之君。
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又何嘗不懂,於是,他選擇功成而退,以保性命。
民間曾傳,滅吳之後,范蠡不辭而別,帶著西施遠走四方,隱姓埋名,過起了逍遙生活。兩人先是同舟共游五湖,後落身無錫附近隱居世間。那幾年裡,范蠡確實失去了音訊,等再露頭的時候,膝下已經有多個兒子。
不久後,不甘無趣的范蠡帶著一家人,輾轉來到齊國,更換姓氏,對外自稱:「鴟夷子皮」。他帶著妻子西施與兒子,來到齊國一處海岸,結廬而居,就此生活下來。閑來無事時,他常會帶著一家人海邊開墾荒地,耕田播種,依靠產出的糧食、蔬菜自給自足。
時間久了,在生活需求下,從范蠡身上逐漸衍生出諸多副業。如孩子們要吃肉,他就養豬;耕田增加,他就養牛。在需求的不斷推動下,范蠡的副業經營越辦越大,最後索性擴大範圍,搞起了養殖業,養豬、養牛、養雞、養羊,農忙時也會把重心放在勞作上。
范蠡做事情都有著嚴格的規劃,也正是得益如此,他的副業愈做愈大,沒用幾年,他就成為當地的富翁。儘管,腰纏萬貫,但范蠡卻波瀾不驚,他對於名利並無興趣,真正喜愛的是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成為巨富的幾年間他生活依舊如初,且經常施恩鄉鄰散發錢財在當地極有聲望。
這期間,他從齊國寫信給越國的丞相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在收到信後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過人之處啊!
後來,范蠡「賢德」之名傳到齊王耳中,齊王派人將其請入宮中,官拜相國。任職三年中,他時常感嘆:「作為一個出身普通的白丁,經商做到巨富,入仕做到相國,這或許已是人生的極點,更是許多人一輩子嚮往的事情,可這未必是好事。」前後思量,范蠡最終選擇辭官。
之後,他把相印還給齊國君主,回到海岸散盡家財,帶著家人離開了齊國。
一路向西,范蠡來到陶地,定居下來。此處被稱為「天下之中」,為周圍國家的主要貿易通道,適合經商。范蠡選擇白手起家,利用計然之術,洞察市場,審時度勢,伺機而動,最終在短短几年內,再次成為巨物,積累萬貫家財。范蠡在陶地,他對外自稱為「陶朱公」,十九年中三致千金,陶朱公之名傳遍四方。
范蠡經商之路起於齊國,由此,在齊國有著他的許多傳說,「范蠡賣馬」便是其中一個典故。
范蠡在齊國生活期間,發現這裡的馬匹優良,非常適合作戰,而吳越一帶卻缺少這種良馬。他從中發現了商機,無論是在齊國收購馬匹,還是在越國出售馬匹,這都不是難事,問題是如何把大量馬匹運往越國?
須知,齊國距離越國有千里之遙,若自行運送,人馬住宿費暫且不提,單說路上的劫匪強盜,就足夠令人頭疼。范蠡經過市場調查,發現:齊國有一位商人姜子盾,勢力龐大,經常販賣麻布至吳越地區。沿途之地,姜子盾都已金錢打點,故沒有劫匪搶奪他的貨物。
了解這些後,范蠡計從心來,準備利用姜子盾幫自己運馬。當天,范蠡擬寫了一張榜文,貼在城門處公示,其上大意為:「本人最近組建了一支馬隊,用來運送貨物。開業優惠期間,運送貨物一律免費。」此等好事一經貼出,立刻傳遍全城。
姜子盾聽說後,心中暗喜,當即到范蠡府上拜訪。對於姜子盾的到來,范蠡早已料到,不過,他表面上還是故作驚訝,禮遇有加。二人寒暄一番後,姜子盾直入主題,談及來意,請求幫運布料,范蠡當即答應。
最終,藉助著姜子盾的錢道,范蠡平安把馬匹運至越國,賺了無數錢財。從這個故事看出,范蠡是極具生意頭腦的,他懂得洞悉市場,另闢蹊徑,堪稱經商之典範。同時,「范蠡賣馬」又體現出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精神,是我國最早的協同競爭示例。
在我國歷史上,范蠡不僅是政治家、商業家,還是早期商業理論的開創者與實踐者。
據悉,范蠡早年曾拜師計然,計然是老子弟子,亦是中國古代戰略家、思想家、經濟學家。范蠡師從計然的數年中,學習了諸多經商理論,為其日後締造商業神話奠定了基礎。學藝期間,計然教給范蠡七策,成為他縱橫政治、商業的底牌。
投奔勾踐後,范蠡僅用五策,就令越國強盛,從而覆滅吳國。在齊國時,他只運用第七策,審時度勢,緊抓時機,積極投身商業運營,最終得以十九年三致三金。造富神話背後,得益於范蠡成熟的商業思想,並在其後完善出一套早期商業理論,影響深遠。
時至今日,范蠡的開創的諸多商業理論,仍舊是商人的致富寶典,如:與時逐利、薄利多銷、洞察市場、重視經商環境、為富樂善好施等。
無論是謀事理政,還是經商興業,范蠡無疑都能力卓著。尤其是經商之道,對於後世影響最為深遠。他在手工業及水產養殖方面貢獻巨大,曾寫下《養魚經》,開創我國科學養魚的記錄。據悉,公元前475年,范蠡根據自己多年的養魚經驗,編寫《養魚經》,全書儘管只有三百四十三字,卻是我國最早的科學養魚類文獻,比古希臘的《動物史》還要早上百年。
范蠡的養魚理論中,詳細闡述了養魚方法,並概括了雌雄鯉魚的配比及鯉鱉混養的方法,對於後世來說,極具參考意義。同時,他亦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就,如民間有傳,醬是范蠡所發明,除此而外,他還改進了陶器製作技藝,如果這些屬實的話,范蠡之才,著實驚艷,是古代少見的全能型名家。
製造陶器方面,他優化了陶器製作的流程,成為當時的造缸名家,時至今日,當地的工匠們還尊稱范蠡為「造缸先師」。縱觀范蠡一生,入仕可至相國,經商可累千金,足以證明他是極其精明的人。
無論是政治,還是經商,范蠡皆深諳其道,縱橫其中,遊刃有餘。最為後人所尊崇的還是經商有道、致富有方,從而名揚天下,歷代商家把范蠡尊為「經商鼻祖」、「商家聖星」等。范蠡去世後,葬於陶山主峰西側,千百年來,常有文人墨客、平常百姓慕名而來,憑弔緬懷。
范蠡的經商思想,奠定了後世的商業基礎,不僅影響春秋列國的商業發展,更是延續千年,時至今日,他的這套商業理論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物價漲跌的主張,被後世漢宣帝所採納,利用這種策略,制定調控糧食價格的政策,有利於「農末俱利」,穩定糧食價格的同時,亦可穩定民心,鞏固統治。
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並且,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
可以說,他的這個物價漲跌策略,在後世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除糧食價格外,還可用於肉類、蛋類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這些都可進行調控,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增強糧食供給保障,可以說,其對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漢史學家司馬遷對其評價道:「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名垂後世,臣主若此, 欲毋顯得乎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唐詩人高適曾有詩云:「天地庄生馬, 江湖范蠡舟。逍遙堪自樂, 浩蕩信無憂。去此從黃綬,歸歟任白頭。風塵與霄漢, 瞻望日悠悠。」
范蠡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往東北走就到了一個叫崔庄的小村落。墓項呈橢圓形,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墓地及其周圍有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據《史記》載:「范蠡輔越滅吳後,棄官經商,先到齊國,後定居於陶,自稱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後葬於此地。」
參考資料:
『《解讀商聖范蠡》、《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范蠡和西施》、《范蠡生平考論》』
※中國有一處偏僻之地,秦始皇到死都念念不忘,至今留有他的遺迹
※本是一個小地方,多年後卻成「中國」的代名詞,凡有戰爭必成口號
TAG:江山社 |